农资垄断之下——农资营销何去何从?

分享到:


时间:  2018-04-26 浏览人数:  54

摘要:农资垄断之下——农资营销何去何从?
  近两年,种子和农化行业里“巨头并购”频现。美国陶氏化学(Dow)和美国杜邦(DuPont)两大公司合并,成为了仅次于德国巴斯夫(BASF)的第二大化工企业,后有中国化工(Chemchina)以430亿美元收购了种子巨头瑞士先正达(Syngenta),如今又有德国拜耳(Bayer)公司以660亿美元收购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在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资本运作之后,全球农资行业将呈现中、美、德三足鼎立之势,农资行业的垄断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而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农资人又将何去何从?值得深思!
  
  垄断——残酷的现实
  
  美国约80%的玉米和90%以上的大豆都是用含有孟山都专利的种子。此外,孟山都总共拥有约1700项专利。孟山都2015年的财报显示,其2015年销售额约为150亿美元。其中,种子和基因组部门的销售额达102亿美元左右。拜耳+孟山都、杜邦+陶氏在种子市场份额中的占比分别约为22%和18%,牢牢占据前两名的位置。而市场份额第三名的为先正达,约占6%。由此可见,全球种子行业将形成更加明显的双寡头垄断模式。特别是在转基因领域,基本是处于完全垄断的格局。
  
  据统计,农药行业大约77%的市场被六大专利性跨国公司占据,分别是巴斯夫、拜耳、陶氏、杜邦、孟山都和先正达。而我国上万家农药企业,只是跟在这些巨头后面捡拾剩菜剩饭而已。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话语权,永远掌握在寡头手中,作为非寡头的我们,要么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要么另辟蹊径走别的路。
  
  渠道——即将被垄断
  
  这种情形下,我国的农资经营者,未来还想在渠道上获取受益已经很难了,要知道,中国的农资渠道商太多了,走渠道的路,唯一的方法就是残酷的竞争,高价拿货,低价倾销,大家打生打死,这正好陷入了垄断巨头们的陷阱。
  
  渠道,是市场经济必然存在的环节,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渠道,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上万的农资企业,都在建设属于自己的渠道,导致农资行业的渠道,太错综复杂了,而上游企业的合并整合,寡头的形成,必然导致大部分渠道崩溃。
  
  农资作为生产资料,跟石油钢铁是一样的,农化巨头的合并,让我们隐隐看到了石油行业的影子,石油行业,遍布各大城市路口的加油站,如果把这种形式移植到农资行业里,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请大家放心,对这些农资寡头而言,没有什么不可能,田田圈其实就是这一想法的践行者,不过是体量小了点、胃口大了点,步子快了点而已。如果换成那些垄断巨头来做,谁能扛得住?还不是屁颠屁颠的拿着钱去抢为数不多的代理名额。
  
  布局——提前占位置
  
  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从农资的本质出发,也许会眼前一亮。农资其实是一种生产资料,其是为农业生产高效稳定服务的,而农业生产的稳定高效,并不只有农资可以发挥作用,还有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有农机等配套服务,有农产品销售服务等,这些都是可以发挥的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己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产前(育种、休耕、种植结构和面积等指导)、产中(施肥、病虫害治理、灌溉等)、产后(收割协助、销售等)等一系列的社会化服务。而反观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只是把快消品的营销模式搬到农资上来了。当然,这也与我国的土地制度有关,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不去做的理由。而且这些服务项目,也有很大的利润,未来的农资转型,就看这些了。
  
  农资渠道商们,十几年的经营也是积累的一定的人脉和资源,而这些资源,在农资未来的转型中,也能够通过对渠道职能的转型实现对线下渠道重新定位。就算未来农资寡头们要建线下系统,也必然首先考虑服务能力强的经销商。
  
  后记:农资经营,坐在店里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跑步前进,全心服务的人才能活下来。农资的未来,方向已经很明显,传统渠道正狂奔向末路,综合农业服务方兴未艾,只待我们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