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事实上,有很多人并没了解它真正的含义,还存在许多误解,认为企业文化非常虚。总体而言,大概有以下八个方面:
误解一、企业文化是权宜之计
我曾在某企业的高级管理培训课堂上,对其企业文化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和构想。这个构想大家都很认同,老板也特别感兴趣。课后,该老板对我说:“企业文化真是好东西,我们公司也要有企业文化。请你帮我在两周内把企业文化弄好,交给我。”这使得我哭笑不得。因为,他们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面临任何问题的权宜之计。
其实,企业文化不是权宜之计,往往企业战略才是。大陆航空原CEO贝绅在接管濒临破产的大陆航空时,做出了一项很重要的决策:停掉不赚钱的航线。这种做法就是企业文化在营运上的策略改变。不久,大陆航空便开始赚钱。像这种战略手段,就能使航空公司再度走上成功大道。
误解二:企业文化跟战略没关系
身为企业领袖,贝绅并未忽视企业文化的塑造。例如,在重新着手制定公司的航线架构时,他也制订一项全体员工都适合的红利方案:如果在所有航空公司飞机准时到站的排名表上,大陆航空进入了前三名,每位员工当月就有50美元的红利。这个方案可说是一种企业文化的信号,每位员工都非常清楚,而且也能围绕这个目标做事。
很快,这些被激励的员工,都尽全力确保每个月能赚到这笔红利,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的循环效应。大陆航空通过此方案不但可以确保航班能准时到站,而且还作为企业管理的辅助策略,该公司准时到站的服务也变成了让乘客难以抗拒的诱惑。不过,员工所表现出来行为是企业文化的表现,而不是战略。大陆航空的策略就是找出方法,让员工在乘客所关心的事情上投入心思和精力。
这些策略和文化行动的组合运用,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在执行上,文化(人们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和策略(有效竞争的构想)是不可分的。如果文化改变比较缓慢,而要让策略迅速成功实现的话,就得要利用文化这种惯性。企业需要引导员工把精力投入到所想采取的行动中。如果企业的某项策略要求员工去做违背人情的事,或去做毫不相关的事,那么这项策略注定要失败。
策略指的是新构想或权宜之计,然而文化指的却是缓慢的改变,两者之间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像贝绅这样优秀的策略家,就了解这种关系,因此他可以先采用与企业文化优势为主的策略。我们可能从来不知道,其他策略家失败的原因就是忽视策略与文化间的这种关系。他们想出了极佳的策略手段,却在现实世界中惨遭失败。由于这些策略跟既有的企业文化现实面相矛盾,当然发挥不出功效。因此,企业组织柔性的一面(企业的无形事物,比如说文化),应与企业专注数字和财务等策略层面互相协调、通力合作。
误解三:企业文化抗拒一切改变
企业在落实一些新提案时,一旦出现问题,习惯的反应就是把一切都怪罪到企业文化上:既然问题不能怪到经理人或是聪明的提案上,那么,还有什么比拿企业文化来做替罪羊更好的呢?
企业文化是企业里大多数人心声的反映,它呈现出大家对事情判断和企业未来方向的深层欲望。基于这点,只要改变支持企业传统,企业文化就能因改变而成长。更新更好的做事方法、市场上的新策略、新办公室、新工厂和新装饰,若是受到企业文化所喜爱,就表示一切都运转得很顺利。企业文化经常在顺应周围的改变,如果顺应不畅,这就是一种警讯,因为企业文化跟不上改变。当企业长久以来的核心价值,或广为大家所接受的仪式或惯例受到危险时,企业文化就会抗拒改变。因为一股历史力量在背后支持企业文化,才让它能抗拒改变,这时大家心里不免会想:我们真的得采取这项改变吗?
误解四:企业可管理文化的改变
企业文化只有在需要改变以及准备好做改变时,才会有所改变。当企业所有的人认同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只有变”,并要使企业存活下去时,企业文化才会有所改变,而且应赶紧顺应这些改变。不过,大幅度地改变企业文化,却是一个既麻烦又痛苦的过程。企业得花上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世界新的变化,所以他们也得要跟着改变这个事实。由于大家早已对原先的文化方式和惯例相当依赖,那么这种过程必定是充满困难吗?所以在采取改变措施前,必须先放弃旧有的过去。具人情味的文化,就能提供过渡时期的仪式,帮个人和全体忘掉过去,往更有希望的未来前进。因此,文化的改变需要注意文化变迁的过程。
一年多前,我接受一家大型企业的邀请去协助“管理其企业文化”,当时,那家企业刚经过一场重要的改组和一次人员精简。在该企业一些精神饱满而又很有天赋的小组人员的协助下,他们开展活动,让面对顾客的第一线人员可以直接与资深管理阶层沟通。他们在该企业发行简讯,让全体员工都了解到企业重组以及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他们向该企业建议,资深管理阶层可在文化变迁上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当时,他们在这项企业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得到许多乐趣和优厚的报酬。除此之外没有别有收获。我们当时想要影响的人只是光说不练,让我们去做一些蠢事。我也只能祝他们更有权力。当时,这些人正努力要了解改变的意义及如何因应改变。我们企图要管理这项文化变迁的过程,虽然这么做并无害,但充其量不过是让人分心,无法注意主要的工作。
误解五:领导人是树立企业文化的关键
大家在说到企业文化力方面的故事时,必定会引用一些知名企业的领导英雄为例。这是因为大家能马上想到这些企业,且对这些人的名字也非常熟悉。事实上,不论公司大小,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型态和惯例,是由当时创始人和现在管理者一点一滴灌输并强化而成的。如果企业文化强而有力,那是因为每天在企业内部的无名英雄,对企业创始人所提倡的远景的价值观和信念,都愿意配合。这些远景曾是创始人为了建立企业,迎合员工需求,并追求企业利益而订定的。这些远景特别专注在建立一家能长期繁荣发展的企业。由于数以百计或千计的员工,都认同企业创始人的远景,因此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实现企业的梦想,这时一股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就俨然呈现。员工的努力为企业文化助推,让全体员工都以企业为重。如此一来,企业就成为众人深爱的组织。
因此,要建立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领导人就得要做很多的事。要知道,公司要成功实现经济目标,单靠领导人一个人是肯定不行的,领导人得塑造出一个让各层级员工都能为之奋斗的工作环境。另外,领导人也要在关键时刻挺身奋战。领导人得关心那些能让企业成功的细节,努力让大家以企业的成就为荣,而不光只是让大家因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变得更富足。领导人还得知道,优秀的经理人若认真尽责,就需要充分发挥影响力。
优秀的领导能力并没有什么神奇。当一位领导人物成功时,别人景仰他的成功,并努力要模仿他。领导人物是建立强有力文化的关键所在,但领导人未必都是带着改变世界使命的奇才,普通的领导人加上公司上下优秀的管理阶层,也就是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力量。
误解六: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具有完全统一的特性
对外人来说,在接触某些知名企业的文化后,当然会觉得这些文化都具有划一性。像IBM公司这种文化强有力的企业典范,当然就符合这种说法。不过,任何主张文化优势有统一性的说法,都是不正确的。在只有特定一致的行为模式才能保证企业未来能成功的产业中,才会出现这种完全统一的企业文化。但是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却能在任何产业的企业中出现。当环境需在多样化的思考和行动时,强有力的文化就会反映出这种需求,也会加速管理阶层的多样化。
花旗银行是具有强有力文化的企业,在此笔者指的并不是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后的花旗集团,因为现在要告诉大家合并后花旗集团的文化变迁,可能言之过早。银行业是世界上最多样化的产业之一。银行家的工作从与主要顾客维持长久关系,到积极推销新产品外,还得要有效地运作后台作业。要把这些事都处理妥当,才能维持银行的营运正常。大多数银行只能做好一两项业务,当然就得承受营运不良的后果。不过,像花旗银行这种却能成功,究竟为什么?
花旗银行的文化是乐观主义和辛勤工作的有趣混合体。描述该公司的创办者及员工的最佳说词,就是“聪明的纽约人”。聪明的纽约人努力工作,在纽约市里才没有什么不劳而获的事。因此,花旗银行的员工同样把这种道德规范应用在工作中,而且聪明的纽约人互相也很尊重。在大熔炉的纽约生活着实不易,如果还要与别人疏离,或是处处提防他人的暗算,那就太惨了。但在花旗银行的文化中,希望员工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同时也要当心同事的排挤。这种矛盾的特质和行为相当普及,因此也让外界感到困惑,这种文化并不是完划一,但它强而有力且精力充沛。这也是花旗银行成功的主要因素。
误解七:企业文化并非对每个人都有影响
不管你喜不喜欢,在企业里工作,你就沐浴在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当中。你不认同企业文化也不是特别重要,但在你日常工作中,企业文化的习惯和规范都将命令你,并影响你的做事决定。不管怎样,除非你离职,否则你就得遵循企业文化,别无其他选择。企业文化一点一滴地渗透到你的身心,塑造你的个性。
不喜欢企业文化构想的经理人因此就得小心了。企业文化虽然不是正式规范或政策,但最后却可以命令员工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既然企业同样也是影响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那么在管理优先次序上,企业文件就该占据极高的位置。如果人不投入企业文化所需的关注,并给予适当的引导,总有那么一天,恶质的企业文化就会回过头来整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