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整合凸显新动力 变频节能技术成为市场主导 |
|
发布时间:2008-10-14 16:45:41 访问统计:点击次 评论: 次 作者: 肖航
|
|
“中国空调业目前正处于低层次产品的价格竞争阶段,潜伏着巨大的危机。这种危机如果持续发展将导致整个行业难以为继,也无力参与国际竞争,同时消费者大面积使用低质高耗的定速空调,既不能提高生活消费质量,也消耗了大量的电能,将进一步加剧当前电力供应的紧张形势。”(感受中国股市最具震撼力的攻击型波段…)
不久前,一场名为“变频,中国空调整合的新动力”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专家们一致得出了上述结论。专家们同时指出,变频节能技术将成为市场主导。
市场潜伏着危机(独家证券参考,全新角度看股市……)
据中国家电市场联合调查研究课题组调查,目前的中国空调产业潜伏着极大的危机,某种意义上说,已到了战略抉择的生死关头。
危机一:核心技术的缺乏和新技术应用的滞后,已导致中国空调产业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而推动一个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动力始终是技术。
危机二:规模急剧扩张,路在何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空调企业的合计产能在2004年将达到6000万台,远远超出市场的需求,全球每年空调产品的需求量也只在5500-6000万台左右。这种以低端技术产品延伸产能的急剧扩张,将导致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能力的下降。
危机三:空调企业对价格竞争过分关注,导致整个产业陷入微利和亏损的状态,透支社会资源,而无力进行技术升级,打造完整的价值链。
行业发展有新动力
与会专家座谈认为,现阶段推动中国空调行业发展的新动力则是变频节能技术。节能作为长期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将直接对中国空调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世界空调产业发展趋势的跟踪研究,结合中国空调产业的实际情况,与会专家指出,变频节能技术是推动中国空调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做出这一判断,主要因素有几个方面:
第一,变频技术成熟,产品可靠性高。
在目前诸多的空调节能技术中,变频是最成熟的技术,并且在日本和许多亚洲国家得到了市场的验证。在人口、能源、气候与中国相近的日本市场,通过短短的8年时间,变频空调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了96%。
更为重要的是,变频空调产品的生产具有严格的要求,需要较大的投入,普通定速空调生产线通过简单改造并不能满足变频空调生产的需求。中国少数企业如海信已经掌握了变频空调部分核心技术,并具备了大规模生产的能力。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空调企业如海尔、新科、格力等均在开展变频空调的研究和生产。
第二,消费环境日趋成熟,消费者希望享用舒适性高、节能性好的变频空调。
开展能源节约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政策,国家将在近期出台对空调能效标准的划分,这将进一步促进变频节能技术在空调行业的推广应用。而从节能冰箱的推广可以看到,空调企业如果没有技术及生产线方面的储备,将很快遭到市场的淘汰。
据中怡康公司数据,2004年1-3月,变频空调在中国主要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超过20%,其中海信以4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变频空调市场的领头羊。
第三,利益模式成熟,能给消费者带来现实的利益。
根据中国家电市场联合调查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在海信、海尔、新科等空调企业的推动下,消费者对变频空调的认识程度正在加深,用过的都说好,二次选购也倾向于选择变频空调。据相关检测机构简单的计算表明,一台变频空调在正常使用下,每年能够为消费者节省200元左右的电费。空调一般的使用年限在3-8年,如果选用变频空调,则可为消费者节省使用费用在600-1500元之间。
据悉,海信变频空调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扩张,已经实现与普通定速空调的价格差距在600元-1500元之间,给更多的变频空调选择带来福音。
专家普遍认为,未来能够主宰市场、健康发展的空调企业,必然是在技术、规模和价格上协调、平衡发展的企业。
变频空调迎来新机遇
家用电器行业是能源的消耗大户之一,以空调为代表的“耗电大户”理应成为这场战役的中坚力量。
据统计,目前我国家用空调的年耗电量为400亿千瓦时以上,空调已日渐成为能耗大户。空调负荷在电网系统负荷中比重不断增大,既导致全国大部分地区夏季最大用电负荷对气温的变化越来越敏感,也导致了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应严重不足。2003年8月22日,由于气温原因,北京地区用电量再创历史新高-833万千瓦。据估计,北京的空调负荷已经占到全网负荷的40%,空调的节能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而目前在广东的很多地方包括广州,都采取用电高峰限制的措施,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业生产。
中国首个能效标准制定于1996年,当时中国家用电器标准化委员会将最低EER标准设定在2.65(W/W),附有15%允差(对7KW分体式房间空调器)。这样,最低EER标准变成了2.25。最近,家用电器标准化委员会已力求提高最低标准至2.48(2.75附10%允差),预计执行日期是今年年底前。与此同时,中国国家标准研究中心正在做产品节能标准的强制性标识工作,目标日期是在2005年实施产品标识计划。 |
|
|
打印 |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