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形势
一是供大于求非常明显。从产能和产量上看都供大于求,不能用淡季库存来衡量产能是否过剩。
二是自然灾害严重。罕见的天气状况使得化肥销售期拖长,化肥相对使用量下降,使农业生产呈现不稳定性。
三是企业亏损普遍。除终端网点以外,县级以上绝大部分流通网点亏损。
四是价格持续下滑。去年10月份以后,磷肥企业涨价过猛,市场出现误导,此后价格一路下滑。最惨是尿素,平均每吨亏损200元。
五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尚存。危机带来的深层影响并没完全消化,流通企业恢复经营能力明显不足。
后市判断
一是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不管是氮肥还是磷肥,都知道产能过剩,但厂家都不肯率先罢手,仍然上马新项目;加上国际市场没有明显的需求增长,化肥产能过剩的局面只能越来越严重。
二是化肥价格逐步触底企稳、低位运行。目前氮肥、磷肥价格下降的空间已经很小。但是在市场秩序较乱的情况下,不管是成本说还是供求说,都有破题的可能性。下半年,价格抬头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化肥市场仍在低迷、低价位运行。
三是流通企业经营网络面临着生死考验。市、县农资流通企业多年来的点滴积累基本丧失,省级流通企业多年苦心经营的积累也遭受到冲击,一批农资流通企业面临资金流断裂的危险。这种情况不利于化肥产业发展,而且有可能给外商乘虚而入提供机会。
四是行业信心的恢复之路非常漫长。农资流通领域将面临严峻考验,今年有可能出现全系统、全行业亏损。市场危机引发的恐慌心理,短期内难以平复。目前,流通企业的老板普遍存在信心危机,他们会扪心自问,“化肥经营能持否”?行业心理层面的“萧条”短期内难以改变。
五是化肥流通企业可能逐步被边缘化。面对供求失衡的局面,工厂都不想减产,都要卖出去,有可能直接面对终端,这有可能导致流通企业被逐步边缘化。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稳定的农业投入体系支撑。发展化肥产业离不开流通这条渠道。
完善政策——政府应助推企业
一是放宽融资信贷政策。主张金融部门对大型农资流通企业在坚持化肥流通的基础上开展多元化经营给予资金支持。这样就会化解化肥经营由于市场原因或者自然灾害原因可能导致现金流断裂的风险。它实现了以化肥流通为主的多元化经营,东方不亮西方亮。但是这就需要金融部门的支持,以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使大型农资流通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融资上市来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
二是建立化肥流通企业的风险机制。今年市场形势不好,企业亏损严重。而化肥流通企业本就是一个薄利的行业,因此,市场行情好时的积累,无法弥补企业现在的亏损;特别是面对自然灾害,流通企业显得束手无策。鉴于农资流通企业,特别是大型农资流通企业承担国家淡储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市场风险,所以建议国家允许这些企业提取一些税前的风险金,税前提取一部分,用于抵御风险。这需要企业和国家共同去调节。
三是支持大型农资流通企业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目前农资流通企业特别是大型农资流通企业具备这样的实力。各省级大型农资流通企业已经产、供、销一条龙发展了,都有一个完整的技物结合的农化服务队伍。大型农资流通企业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对农民有利,对政府有利,对农业有利。
四是继续稳定和优化化肥储备政策。从目前来看,这个政策要继续下去。从宏观上讲,淡储政策在保证农资供应,减少农民投入,调节供求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建议:一是适当放宽储备期。尤其是今年农时拖后一个节气,销售推迟了两个月;二是灵活确定储备品种;三是继续把淡储向大型农资流通企业集中;四是在市场出现异常,或遭遇自然灾害时,适当提高贴息额。
调整策略——企业要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是流通企业要激发智慧,要放远眼光。现在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阶段性,所以企业既不能忽视,也不能短视,要理性思考,从长计议。
二是科学谋划发展战略。企业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转型生机,重新定位,提高发展能力。流通企业应采取以肥业为主、多元发展的战略,推动企业由单一流通向发展农资产业转变,延长产业链,掌控上游资源,由单一的化肥经营向农机、种子、农用柴油、土地流转等多产品经营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培养大型农资流通企业的综合性竞争优势。
三是积极创新发展模式。面对复杂的形势,要调整、探索新的营销、赢利、竞争、网络、合作、产品等模式。要坚持发展的大目标,增加科学性,减少盲目性。
四是顺势发展,化解危机。就是跟着市场,顺势发展,稳健经营,控制风险,迎风逆流而上。
五是工商联手共同对抗市场风险,实现双赢。多年来,倍丰集团、庆丰集团和大的厂商合作都非常好。我们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合作,探索以资本为纽带的多种合作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