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略营销新观点,为您提供专业的营销管理新观点分享,以及新的营销策略分析。
营销新观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营销专题 > 营销新观点
中国制造2025本质是制造能力4.0
发布时间:2015-6-25 14:33:04 访问统计:点击次 评论: 次 作者: 21世纪经济报道 摘自:
  
  我们正处于一个历史上最繁华的年代,而现代化企业是这繁华的根基。

  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建立现代化企业的艰辛历程。自晚清洋务运动以来,富国强兵便是这个民族的奋斗主题。而富国和强兵得以实现的基础,便是那些通过资本组织起来的现代化企业。从轮船招商局,到中国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依赖国家和集体的力量,通过权力之手来打造这些经济主体。他们也的确,部分实现了民族崛起的主题。但在边界无度的市场中,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改革开放将近四十年的历程,是在寻找另一种打造现代化企业方法的过程。我们通过改革开放释放了个人和资本的力量,通过践行依法治国营造出公平的市场环境,以此打造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这个成就不可抹杀。

  然而,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旗号,中国正处于一个极速变化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共存,指数增长的逻辑会越发凸显,为国民福祉计,拥有更多,更强的现代化企业,也是这个时代的主题。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化企业也正处于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过程,旧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渐崩塌,新的体系也还未建立,这正是时代赋予的机会。

  中国制造2025的第一目标首要是未来10年左右成为中等制造强国,其实就是进入准强国的行列,其目标就是从人均制造业增加值(MVA)上超越美、德、日等十来个超强国家之外的其它制造业国家。必须提升制造业为核心的企业能力,必须实现制造业的升级。

  中国制造能力从1.0走到4.0时代,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它们是改革开放前的军工、重工业初始化的1.0时代;上世纪80-90年代的轻工业初始化的2.0时代;2000年以来的初级制造业向中级制造业升级,同时伴随着信息化过程的3.0时代;以及近几年开启的中级制造业向中高级制造业升级,直至国务院日前发布《中国制造2025》,吹响了中国版“工业4.0”的号角。

  可以说,制造业升级是中国经济未来转型成功与否最重要的一个组成模块,甚至是决定性模块。因此,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中国经济未来的挑战、机会的机枢所在。

  中国制造2025本质是制造能力4.0

  让我们回归到一个简单的视角——数字的对比,来俯看中国制造4.0所处的方位。

  全球各国制造业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74万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23.2%,是美国的1.35倍、日本的约3倍,高居全球第一。但是以人均制造业增加值(MVA)来看,这很高吗?换成人均的话,一切就不一样了。2013年,中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MVA)仅为1977.9美元,排名全球51位。

  作为一个资源贫国,中国唯有发展制造业,用制造业的红利弥补资源的赤字,才能取得经济的持续发展。排在中国前面的51个制造业超级强国、中等强国,加上中东“油霸”为代表的若干资源富国,同时也是人均GDP排名在中国前面的约90个国家。

  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来看其中的工业强国,也是所谓发达国家。其中,2013年德国人均MVA为9008.4美元,代表了顶级的制造业强国;韩国人均MVA为7518.9美元,代表了次一级的制造强国。其它包括日本、美国、瑞士、奥地利、比利时、瑞典、荷兰、丹麦、芬兰等在内的发达国家的人均MVA无一例外都超过5000美元,处于制造业的第一梯队。对此,很多人会有偏见,比如:众所周知的资源强国挪威的人均MVA超过7000美元;资源大国加拿大的人均MVA也超过5000美元,被认为制造业不断弱化的意大利人均MVA也达到5000美元。有些曾经的强国被弱化了,比如法国、西班牙、英国人均MVA只有约3500-4000美元,但是,按人均来说仍显著高于中国。

  在这批强国后面,还有一批“新兴市场”国家的人均MVA高于中国,很多还会给人大跌眼镜之感,比如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国的人均MVA都处于2000-4000美元区间,甚至沙特、马来西亚,乃至包括阿根廷都处于这个区间。而中国的MVA和土耳其、墨西哥、泰国、俄罗斯大体相当,都在1500-2000美元这个区间。

  从GDP的算法上,如果以生产法计算,唯有工业、农业,特别是制造业产生的价值,才是财富的主要来源。足够高的人均工农业总产值是支持足够高人均GDP的基础,变为支出法算法下的消费、投资和出口。对于资源贫国来说,采矿业、农业显然是中国的赤字,唯有制造业才是财富生产的核心动力。中国的人均GDP略微落后于土耳其、墨西哥、马来西亚,大约是韩国的四分之一,大约是日本的五分之一,这些差距和制造业的差距几乎一致。

  所以,要提升GDP必须提升制造业为核心的企业能力,必须实现制造业的升级,下一波超越的目标首先是墨西哥、土耳其、马来西亚,如果能翻一番将会挑战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甚至人均MVA上挑战法国、英国等准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2025的第一目标位就是未来10年左右成为中等制造强国,其实就是进入准强国的行列,其目标就是从人均MVA上超越美、德、日等十来个超强国家之外的其它制造业国家。

  企业的使命:四个维度上的超越

  如果想实现这个目标,到底要从哪些角度去超越呢?由于真正超过中国的制造业强国仅有这么多,我们分析起来就变得容易得多了——因为“强”主要体现在人均MVA上。中国产业的升级,核心就是做强。

  第一类,是传统产业替代,主要是部分中等技术含量产品的进口替代。怎么理解这一点呢?比如乙烯、PX等化工产品,中国还大量依赖进口,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不算太高,但是,中国本土由于资源因素、环保因素还会有比较多的进口;与此类似的还有一些不那么核心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农机产业等,其实已经不需要太多技术创新,而是通过产业政策、通过产业集聚、资本密集、市场拉动等方式就能发展起来。一个典型的例子,像京东方这样的公司,过去技术差距比较大、资本消耗也比较大,但是现在中低端市场主要是在做出口替代了。这部分市场,其实主要抢占的是中国台湾、韩国等的市场。如果中国能很好地完成这一步,甚至不需要多少技术创新,单纯是产业替代就能够赶超墨西哥、土耳其、波兰等国家,它们的产业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主要是背靠美、欧进行代工的地缘优势。

  第二类,与传统产业的置换相对应,是前沿技术,甚至“潮公司”。这一类的产业,比如工业机器人、3D打印、无人机等都是新涌现的产业,中国起步并不算晚,这些产业的技术含量虽然不低,但是也不像CPU、操作系统那么难以突围。只要快速跟进,都会成为中国工业的增量。一个典型的例子是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巨大势力,在全球市值前十的互联网公司中,包括京东在内,中国占据了4家。一个更加典型的例子是大疆创新,其在无人机方面已经是全球第一,这都是增量市场。

  第三类,换一个视角去看,我们可以去看全球最大的公司。以《财富》全球500强为例,2014年中国位居全球500强的企业已有100家。但排除钢铁、采矿等行业,只计算中高端制造业的话,中国的占比仍然比较可怜。除了华为、联想,只剩下军工、航天和汽车等个别“国字头”企业了,而且总体数量很少。而在全球而言,机械领域的卡特彼勒、小松们,电气领域的GE、西门子们,汽车领域的丰田、大众们,电子领域的日立、三星、苹果们,制造领域的辉瑞、罗氏们,消费品里的宝洁、雀巢、欧莱雅们,以及软件互联网领域的微软、谷歌们……在主要的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大类里,中国企业鲜有身影。未来,中国的对标公司——华为、中兴们,三一、中联们,长城、吉利们,中车、中航们都还需要再上一层楼;而中国在制药、软件、品牌消费品等领域,甚至还没有找到赶超欧美的种子选手。如果中国有20个华为的时候,当然就会是一流的制造业强国。

  第四类,是所谓的“隐形冠军”企业。德国、日本、以色列等国以拥有非常多的隐形冠军而著称,这些企业规模未必很大,但是都是细分领域的王者,且多是家族企业。对于这一点,我们其实可以参照《福布斯》2000强。虽然《福布斯》2000强都是针对上市公司,也不能涵盖所有的隐形冠军,但是,却折射出不少的中型企业,其中不少是年营收5亿-50亿美元的隐形冠军。比如,2014年入榜的日本企业达到225家,仍然超过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公司的总和,体现出强大的基础竞争力。笔者估计全球这种优秀的中小企业可能在5000家以上,对于这部分企业,除了自然赶超之外,收购、投资也是一种好的方式。

  总的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以制造业升级为视角,我们才更利于实现制造业拉动、其他行业跟进的产业升级。2014年中国制造业MVA增速为9.4%,但是2015年一季度下降到了7.2%,未来5年,如果中国的人均MVA再能提升50%,则有望超过马拉西亚、赶超斯洛伐克等国家,成为介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存在,下一个5年将可以对西班牙、法国等国的“得陇望蜀”,届时上述四大赶超产业维度也必然有新的进展。反之,如果实现不了上述超越,则只靠所谓服务业的升级是难以真正实现现代化。

 
打印 | 关闭  
 * 相关文章
已有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讨论区
(以下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概与本网站无关!)
营销专题  
point 营销新观点 (篇)
point 营销人物 (篇)
point 营销案例 (篇)
point 直销 (篇)
point 电话营销 (篇)
point 国际市场营销 (篇)
point 消费品营销 (篇)
point 营销资讯 (篇)
point 渠道建设 (篇)
point 终端工程 (篇)

 

 主页关于南方略招聘信息合作良机友情链接联系方法│   南方略咨询 版权所有 客户热线:18664305161(24小时)联系人:王小姐
粤ICP备11044296号-1   技术支持:火云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