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略营销新观点,为您提供专业的营销管理新观点分享,以及新的营销策略分析。
营销新观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营销专题 > 营销新观点
华为、小米、魅族和锤子们正在联手剿杀中国代工厂
发布时间:2016-1-15 14:09:02 访问统计:点击次 评论: 次 作者: 虫二 摘自:
  

 过去一年中,在密集的手机发布会和媒体狂欢中,中国代工产业的危机再一次被放大了,在锤子科技为T2代工厂中天信垫款后,拿到工资的员工自发在朋友圈感恩罗永浩。其实对老罗来说,那不过是创业中的小小磨难,“谈不上血泪”,他“既不会哀鸣,也不会愤怒”,只会默默“准备下一次战斗”;而对那些在风雨飘摇的生产线上挣扎的普通员工来说,你掉坑里了,有人伸手施救,自然是美事,但也别忘了这坑是谁挖的。


国产手机的成长史几乎就是一部代工厂的血泪史


Iphone最高光的日子里,高仿的Android山寨机与iPhone合力在高低端市场完成了对Nokia的残酷剿杀,这个格局一直延伸到魅族和小米的出现。山寨机的死结是没有雄心壮志,只想低调赚快钱,既不想创造品牌,也不想在运营和服务上花时间,从未想过与苹果和三星直接PK,但魅族、小米等后来者们不但要消化山寨手机的客群,还要上攻苹果和三星的高端市场。


支撑这份野心的是3点判断:


1、想花一二千元买到四五千元产品是永恒的人性,而且为了证明自己是精明的发烧友或擅于捡漏的数码达人,尝鲜者会不自觉的成为品牌口碑的同盟军;


2、按照Intel创始人之一Gordon Moore所发现的定律,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目每隔 24 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推而衍之,采用小批供货、拉长放量周期的策略有可能实现体验和利润的双赢,非要在前面加个定语的话,理论上吧;


3、被iPhone洗脑的中国代工厂接受了如下认知:


1)苹果坐享手机产业链58.5%的利润天经地义,自己只拿1.8%是行业惯例;


2)多么苛刻和反人类的工艺也要实现,因为那是乔老爷子的遗训—体验至上;


不过同质化竞争使国产手机最初赖以成功的招数—用最新最快的硬件+少量低价+压榨代工厂去PK苹果和三星的成熟生态—就越来越不灵了,


唯一的办法是在营销和品牌形象上另开脑洞,而产业链上恰好有可以流血牺牲的尖兵。


中国代工产业的黄金十年已经结束,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12月至201512月倒闭的代工厂就有16家,而20151-11月国内上市的手机新机型只有1376款,同比下降29.5%,再加上近年来中国劳动者平均工资年增9.1%,都让负担沉重的代工厂在竞争中饥不择食。


当然,在手机品牌easy comeeasy go的混战中,代工厂也发展出三项核心技能:


1、选边站队的眼光,选择了某粗粮手机与选择了某碳酸饮料手机,境遇大是不同;


2、接受了厂商灌输的硬件不该赚钱的认知,期待成为生态体系的一员;


3、在纺缍型的出货量中,练就了撑到放量那一天的决心、耐心和信心。


禁得起这些磨难的代工厂,才谈得到从国产手机品牌拿到预付款维持生产线,也才有机会去拖欠原材料供应商的货款,但这还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功能机时代,代工厂被驯化成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者,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保证高效持续的产能,只要在MotorolaNokia的王朝更替中不掉队就没有风险;


智能机时代,工艺被苹果提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尽管代工厂面临着各种不平等条约,但苹果的高利润使他们仍能分到甜得发腻的一杯羹,蓝思科技的周群飞即是明证。


后苹果时代,国产手机的崛起改变了这一切,这是代工危机的伊始。


国产手机所挖的第一个坑是产能陷阱


成功的国产手机都有高低搭配的产品线,但产能调派颇有玄机。小米初创时虽有雷军的人脉,也找不到成熟的代工厂,历时数月谈判才发单给名不见经传的南京英华达,IDHODM则在龙旗和闻泰之间反复折腾,彼时小米的工艺常遭诟病就不奇怪了。到小米2S之后,旗舰机型改由富士康出货,红米则仍被交给英华达,以作为忠诚的酬佣。英华达有如此好运,一方面是前Motorola代工厂的身分与小米团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方面是它已经被小米改造成一个工艺展示橱窗。但大部分中小代工厂没有这份好运,为了维持生产线的正常运转,他们不得不低价承揽新晋手机品牌的业务,给了对方以苹果般的话语权。一旦后者黯然倒下,代工厂就要承担全部风险,即便是产能如期放量,也可能被富士康那样的巨无霸摘桃。


偶有反其道而行的手机品牌,倒霉的仍然是代工厂。罗永浩最初选定富士康为Smartisan T1代工是为了支撑远高于同侪的定位,不过富士康廊坊工厂的产能“符合逻辑”的让给了小米4Smartisan T1只能转到亦庄工厂进行作坊化生产,这引发了后来让罗永浩个人形象受损的一系列危机,吸取教训的老罗这才选择了中天信,后者表面似乎是傲慢富士康的替代者和受益人,其实不过引出了另一个更深的陷阱。


工艺陷阱!


2014年中国手机出货量4.52亿部、同比大降21.9%2015年的竞争则如周鸿祎所说已是血海,全年分别出货1亿和7000万部的华为、小米占据了大部分中低端手机市场,其他国产品牌不得不在性价比上大作文章,结果是对工艺的热诚压倒了出货量,任何对定价、公关和营销产生推动的工艺都会被无限放大,而且正向千元机蔓延。


炫工艺是对标苹果和三星的需要,在3000元以下区间,任何细微的工艺改进能让消费者埋单,对改善成本结构都有决定性意义,至于生产成本,无非是代工厂自行消化了。


所谓改进也不像粉丝理解的是将更多功能塞进手机,而是纠住一些细节极尽阐发之能事,这招发韧于小米,如今已是国产手机发布会的标配。此前的苹果无论如何压榨代工厂,无论对工艺的要求多么苛刻,代工厂至少还是赚钱的,这也是郭台铭屡屡为苹果站台的原因,但不按成本定价的国产手机更多是对消费者容易感知的工艺下功夫,以凸显差异化。


例如手机材质本来各有利弊,只因金属外壳由iPhone而贵,又被三星万年塑料的逆反心理放大,让国产手机觑出机会,引发了各种材质工艺的大比拼:你有竹制背板,我有航空钛金中框;你有双面玻璃,我有瓷裂纹后盖;你有铝合金,我有镁铝合金;你有阳极氧化,我有纳米注塑;你有奥氏体304钢,我有205锆石喷砂;你有太空水冷,我有T液浸泡;


当硬件参数拼无可拼的时候,形式大于内容的庸众审美就派上用场了,手机越做越薄,边框越来越窄,代工厂在一些没有实质意义的工序改良上疲于奔命。


华为和小米至少还有荣耀和红米这样产能爬坡的产品,“工艺像苹果,手感像奶茶”的口号背后,为之背书的是富士康和赫比分别投资12亿元和7亿元大规模更新设备。


真正被工艺玩死的是中小代工厂


锤子手机以20万部的出货量去玩一体成型无断点金属中框和双面2.5D玻璃,配上充满个人烙印的实体键设计,玩的就是特立独行的产品美学,但那些衬托着工匠精神和情怀的小玩艺儿,对代工厂来说却散发着死亡的气息。


用老罗的话说,T2手机的工艺“极度复杂”,用PR稿的话说,“惊艳得让人想说脏话”,不必实际参观生产过程,就能看出这对代工厂是怎样的折磨。富士康当年可以不做解释的下放Smartisan T1,背锅侠中天信就没这份底气了。在时下的产业格局中,中小代工厂接单是找死,不接单是等死,死后还少不了一句盖棺论定的墓志铭:淘汰落后产能。


最坑的还有良品率!


历代Iphone对工艺的执念所造成的良品率问题确实带来过额外的光环,但那是高利润产品的专利,国产手机居然也染上这种富贵病,原因有二:


1、国产手机的工业设计和造工确实有提升,这是事实;


2、良品率妙在高低皆可正解,良品率低可以说不愿为产量牺牲品质,乔布斯的情怀跃然眼前;良品率高则说明生产工艺成熟稳定,左右逢源。


所以很多国产手机动辄“痛心”自曝良品率低就不奇怪了。


产能、工艺和良品率之所以引发中国代工厂的多米诺效应,是因为国产手机早就选定了生态建设、服务盈利的发展思路,不肯在硬件环节加入正常的品牌溢价,一边拼了命推动噱头式的工艺改进,一边又试着说服代工厂放弃本已不多的利润空间,“性价比”的理念让国产手机在苹果和三星的夹缝中获取了大量用户,这个过程拖得越久,国产品牌填充移动生态的成本就越低,最终,互联网特有的边际成本优势将让整个生态系统成为躺着赚钱的机器。


但在这条道路上高速前进的只有华为和小米,生态贫瘠、内容匮乏的二线品牌和代工厂则一直是“时日曷丧,与汝偕亡”的节奏,当魅族发现要以2500万部的出货量与华为和小米拼成本时,副总裁李楠终于喊出了“性价比危险”的口号,但为时已晚。


代工厂的角色则始终未变,一直是手机品牌霸凌的牺牲品!


“不靠硬件赚钱”的商业逻辑让整个手机产业链不能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无法体现互联网的开放和共赢,只是诠释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强人哲学。


长远来看,国产手机终归还是要真正的创新轨道:不要用那些无关痛点的伪创新和花里胡哨的新名词去忽悠消费者,不要用“硬件不该赚钱”的观点去盘剥代工厂,不要在发布会上侮辱乔布斯来树立品牌形象了,不要再用口惠而实不至的价格游戏自欺欺人。


企业的天职是盈利回馈社会,何必指责苹果的高利润?如果有一天,美国人愿意用比苹果还贵的价格去买一台中国手机,或许那才是值得铭记的胜利。

打印 | 关闭  
 * 相关文章
已有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讨论区
(以下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概与本网站无关!)
营销专题  
point 营销新观点 (篇)
point 营销人物 (篇)
point 营销案例 (篇)
point 直销 (篇)
point 电话营销 (篇)
point 国际市场营销 (篇)
point 消费品营销 (篇)
point 营销资讯 (篇)
point 渠道建设 (篇)
point 终端工程 (篇)

 

 主页关于南方略招聘信息合作良机友情链接联系方法│   南方略咨询 版权所有 客户热线:18664305161(24小时)联系人:王小姐
粤ICP备11044296号-1   技术支持:火云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