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略营销新观点,为您提供专业的营销管理新观点分享,以及新的营销策略分析。
营销新观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营销专题 > 营销新观点
搞清楚真正的用户需求,对产品来说有多重要?
发布时间:2016-1-27 14:33:28 访问统计:点击次 评论: 次 作者: 郝志中 摘自:
  

本文为以“用户需求”驱动串起的产品方法论。


主要包括 5 个部分,以用户驱动这条主线把这 5 个部分贯穿起来。分别包括互联网、用户需求、产品设计、网络运营和商业模式 5 个部分。


本文重点讲其中的 3 个部分:用户需求中什么是真正的用户需求?产品设计中的如何做产品决策?产品运营中的运营周期有哪些关键点?


什么是互联网的真正用户需求


我们总结一下互联网产品的成功, 其实就是满足用户需求的成功。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自由的网络,严格意义上来讲,我认为互联网是没有营销的,只有产品。所有的互联网产品、互联网公司,其实天生就是用户型的公司。所有互联网的核心就是尊重用户、了解用户需求,才能利用互联网这样的技术打败原有的产品、打败原有的服务,成为用户认可的新的产品。


能够成为一个用户认可的大量级产品,最核心的其实就是用户需求驱动这个基因。在现在这样一个互联网 时代,每个人和每个互联网公司成功的基因,就是用户驱动。这也是我搭建互联网产品方法论的核心主线。


那么,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呢?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福特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他曾经问过很多用户,“马车时代,你们到底需要什么?” 很多用户回答说是需要一匹跑得很快的马。如果亨利福特按照用户的需求来生产的话,他就不可能生产出汽车来,只能提供出跑得很快的马。用户当初回答 “需要一匹马” 的时候,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深入思考一下,我们可以知道:其实用户需要的不是一匹马,需要的是速度。马只是用户认知范围内的一个产品,他真正需要的是更快地出行,更快地移动。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大众点评 app 大家都用过,当我们去吃饭想找一个餐馆时,我们的用户行为是什么?原来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时候,我们会沿街去找,问朋友哪里好吃。有了大众点评之后,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查找附近用户点评最高的、距离最近的、性价比最高的的餐馆。从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大众点评为用户解决的并不是找到一个吃饭的餐馆,而是为用户找到更便宜、更好吃,更近更方便的一个餐馆这样一个需求。这是互联网产品大众点评的核心价值。


滴滴打车,相信大家也都在用了。滴滴打车这个产品貌似是在解决大家 “打车” 这个需求, 我们再去想想,打车这个需求是不是在被满足?是在满足的呀。我们平时也在打车,但是满足得好吗?满足得不好,很多人在反映下雨天、上下班高峰期的时候打不着车,抱怨司机拒载等现象。所以滴滴打车用互联网移动的技术把打车的用户和司机链接起来,让用户知道司机在哪,让司机知道哪里有乘客;把司机和用户高效地匹配起来。所以滴滴打车这款应用并不是在解决打车问题,而是在满足用户更好、更便宜地打车的需求。


微信,我们说微信是一个移动通信平台,其实微信也不是解决通信问题的,通信一直在被很好的满足需求。但还满足得不够好,所以微信出来了,让我们更方便、以群组的形式、更好的社交型方式,满足了我们移动通信的需求。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互联网产品,真正的在解决用户的需求。


互联网时代,用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我总结一个字,就是 “更”。我们去看现在的用户需求,基本上没有用户需求空白。所有的互联网产品,应该想的是如何更好的、更便宜、更方便、更快捷、更好玩地满足用户需求;互联网产品一定是在原有基础之上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分布在四个方面、更快、更多、更便宜、更好玩。这就是我们谈到的互联网用户需求。


我们拿这个观点看一下现在成功的互联网产品,无一例外,都是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的。


新浪给了我们海量的新闻;


今日头条,给了我们更精准、更及时的新闻;


淘宝,满足了我们买东西更便宜、提供更丰富的产品、更方便的购物的体验。


陌陌,更好的满足了社交需求,原来我们需要认识才能聊天,现在我们不需要认识,只要通过地理位置,就随时可以跟人聊天。


这样的案例特别多。我们所看到的产品方法论里重要的起点,重要的方法论,就来自于用户需求。我们的主线也来自用户驱动,所以用户需求是一切的根本,任何成功的产品,成功的原因一定是在于用户需求把握得好,失败的原因也是失败在没有把握住用户需求这个方面。


做用户需求的时候,有 3 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关于真需求和假需求。有时候需求是很难判辨的。


对于假需求、伪需求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识别出来,但是有些需求,我们听着觉得它是成立的,逻辑是恰当的,去推导它时也感觉它是存在的,那这个时候怎么办?我建议,通过一些方法去验证。


举个例子:我的一个朋友在做美食应用,但是他不知道这个应用能不能被传播,肯定不能等着这个应用在实际的使用中去验证看能不能传播,这样成本太高了。于是他把美食的制作过程拍成了一个视频传到了朋友圈,他什么都没说,他看什么呢?他就看他的朋友是不是觉得这个视频特别好然后自动地进行转发。播放量上是否在增加。


就是验证的过程, 如果用户能够主动转发,那么说明他所生产的内容是有价值的。这只是验证的一种方法。


另外谈一个我们自己的案例。我们在做的大咖说这个产品。这个产品是通过付费来预约大咖帮助解决工作中遇见的一些问题。那么,这个需求成立吗?创业公司会不会花钱请大咖来指教呢?我们不知道。怎么办呢?我们通过几篇文章发到了朋友圈,文章讲一位互联网方面的大咖的观点,讲大咖觉得创业应该怎么做等等,如果有人觉得大咖观点独到,想约这位大咖聊天,请付费,我们给联系方式。结果一天的时间有 4 个人通过我们给的联系方式来预约了。这就是最轻的一种验证方式。如果我们通过这样轻的验证方式发现这个需求真的成立,那么它就是真正的需求。需要的方法就是验证,用最小的成本去验证它。


第二个在需求分析中,我的需求和他的需求。


我们做需求分析的时候,所有的需求起点都来自于自己。来自于自己身边的观察,来自于工作中的体会、来自于对生活的分析、来自于身边朋友的抱怨以及自己悲惨的遭遇等等。终究是自己身边遇到的一些问题,没有跳出来去看看别人的需求。需求一定要跳出来去看别人,这是需求的第二个部分,我们需要去注意的。


第三个部分,是存量需求和需求的判断。


我们想做的产品是在解决存量市场还是增量市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案例,是解决护发问题的一个产品。产品是做得很好的,但它一开始的需求分析是有问题的。他说:我做了一个护发的产品质量特别好。 为什么要去做?是因为我发现很多人不护发,所以我要做一款产品让大家来护发。这个需求层从分析角度来看,好像蛮对的。 但是这个产品是一个增量市场,它要解决的是那些已经护发的用户面临的问题。他们在护发的过程中觉得去理发店比较复杂麻烦,那针对他们做的产品就是要满足这些已有顾客的需求,先做存量市场,通过存量市场打开增量市场,一开始就做增量市场的话,成本太高了。


以上是我们在需求分析层面给大家总结的 3 点,需要大家去注意的。


产品设计:用户需求驱动


第二部分来自于产品设计,产品设计的根本就是用户需求驱动。我们先从用户需求驱动来做产品设计,当需求驱动成立以后,我们再根据竞争,内部资源和其他因素的判断来做产品决策。


1、产品决策是产品设计里最重要的第一个环节


决定干什么,决定做还是不做,决定新产品上还是不上。一旦决策错误,会浪费很多时间、人力、物力,以及来自团队的对价值需求的一致性判断。 所有的这 3 个方面的判断都是来自于需求驱动的。其中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个需求到底是不是实际存在的需求。


很多案例中的需求不是来自于用户,而是来自于自己的认知。


举个案例:我曾经问朋友一个问题。说中国有 6.49 亿网民,其中有20%用户约 1.5 亿的网民是从来不用搜索引擎的。我问朋友,结果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其实这 1.5 亿网民中有大部分人是不会打字的,并不是他们没有需求。从互联网从业者这一层面来讲,我们都属于高级网民,如若我们拿自己的专业技能来衡量 6.49 亿的大众网民,往往偏差是特别严重的。这是从用户驱动来做产品决策中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一定要验证实际存在的需求。


另一种来自于模仿:别人做了我们也去做,没有退回到用户需求原点去思考问题。


还有一种就是公司的集团的战略规划。更多的来自于行业竞争、领导喜好,最最严重的是来自于资源。很多传统行业转型,说我有行业资源、我有政府关系,所以我要做这个产品。所有不是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来做的产品,没有一个是成功的。我们去扫描一下成功的互联网产品,没有一个是有资源的,比如百度李彦宏,没有资源。滴滴打车程维,没有资源。全部是牢牢把握了用户需求,由用户需求驱动来做产品,从而取得了成功。


我们从 3 个方面来做需求驱动的判断,从需求的大小、需求的全过程、需求的一致性来做。


什么是大需求?普遍用户和目标用户的高频需求一定是大需求。有时候大需求里有一小撮用户的需求,我们需要做一个判断,看它是不是大需求。关键要看这些用户是什么用户,如果这些用户是产品的粉丝用户,那么这些需求也要列为大需求。我们要做产品决策。


2、需求的全过程


需求的角度来讲,可以分为 3 部分:


一是需求的目的


二是需求的过程;比如购物,我们需要挑选出购物的网站,选择完了之后我们要去搜索,然后比价,支付,最后进入物流环节,这整个过程就是用户需求的过程。


三是需求的原因。用户为什么要购物?用户为什么要听音乐?用户为什么要使用滴滴打车等等,这是原因,是真正的用户需求。


我们要判断用户需求的全过程是否能够被满足。用户需求的全过程包括 3 个方面:


找,用什么样的产品;


选,选择什么样的服务;


最后是使用。


最近很火的一个案例,快播这个案例:


在法庭申辩的时候王欣说快播只是一个播放器,但是现在大家所争论的话题在哪?快播是否涉及了播放情色内容!单纯只是一个播放器,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给用户提供了内容来源,提供了搜索,让用户更好地找到来源然后再去播放,把用户的全过程满足得特别好,那它就不仅仅只是一个播放器。现在法庭的争论点就是快播有没有提供内容来源,它是否全过程地满足了需求。


3、价值的一致性


如果原有的产品的核心价值是明确的一个点,新功能是否围绕着这个点在做。如果一致,我们就决策,如果不一致,我们就放弃。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百度。百度的核心价值是搜索。我们看百度导航条上的这些,无论是新闻、图片、贴吧、知道,全部是通过搜索这一核心价值体现的。但是百度有很多其他不是以搜索为核心的产品,但都不是很成功。这一点提醒我们要做与核心价值一致的产品。


接下来要跟大家谈论的是关于竞争分析。当需求驱动成立以后,我们要判断新的产品在竞争环境里是怎样的。判断的依据要看现在领先的对手有没有致命的弱点。


早先我们从电脑上下载下来的视频,经常遇到的情况就是格式不兼容。为什么不兼容呢?当时本地市场上播放有两个领先者,用户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下载的视频到底能被哪个播放器打开,结果暴风出来了告诉用户我什么都能播,很巧妙地抓住了不兼容的弱点实现了突破。


360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的杀毒市场竞争是很激烈的。当时 360 采用对用户免费的策略,免费是很重要的一个杀手锏。市场上的领先者都在收费,360 免费这一举打败了其他的竞争对手。那么,致命的弱点是什么?市场上领先的产品其致命的弱点不是体现在资源少、技术差、产品丑等方面,这些都是表面,我们要发现市场中的致命弱点,要从用户需求上来看,他是否满足了用户需求上的致命的缺陷。他没有满足好,那我们做的产品一定要满足得更好从而打败竞争对手。


产品运营周期


网络运营以不断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完善产品为基础,从而获得用户以及用户活跃度。这一系列的工作,我们称之为运营。


当一个产品 1.0 版本上线之后,后面所有的阶段都属于运营阶段。整个运营体系包括了产品、技术、推广、市场多个部门所构成的运营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产品上线以后,有一个运营周期的体现过程:


1.0 版本上线之后为了获得第一批用户,这个阶段叫做种子期。


第二个阶段是当第一批用户沉淀下来之后,用户呈现爆发式增长,我们叫做爆发期。


第三点是当我们产品增长得很好,开始遇到了瓶颈放缓或者产品增长得很好,我们有意地控制产品的增长节奏,叫做平台期。


这三个周期是产品发展的不同周期。90%的用户只有种子期而没有爆发期,因为绝大部分产品死在了种子期。


互联网产品的运营其实特别难,给大家一组数据:


2015年统计的数据:中国的网站数量是 357 万个,中国 app 的数量,光 ios 就有50多万个。


我们做一个产品其实很容易,因为有这么多网站和 app,说明它的成本不高,十几万就可以做出一个很好的产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做一个产品很容易,但是扔到互联网里面去,就属于几十万、上百万分之一的一个产品,产品的运营就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了。所以做互联网容易,做好就很难。


在种子期时怎么运营?1.0 版本,重要的一点就是简单。产品首先开始的时候要简单,核心功能要明确,主流层能跑通,产品就可以上线,上线干什么?上线就是快速投入市场来看用户是否喜欢这个产品,产品能否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所以在种子期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验证;


第二点,种子期运营时目标用户要聚焦要缩小。总有人问我产品怎么运营,这些问题我很难回答。我往往都会反问他,你产品的目标用户是什么?当他描述完了我又会继续追问,你产品最典型最粉丝需求最强的用户是什么?他会发现,他把用户缩小之后他就能够弄明白,“我的目标用户到底是谁?我的目标用户在哪儿?我如何获得我的目标用户?”。这是在种子运营期很重要的一点,一定要把我们的目标用户群缩小。开始缩小了之后,以后的用户群才有可能变大。每个互联网产品都是由小变大的。


粉丝用户群有什么样的特点?


第一,需求是最强烈的一部分用户;


第二,这部分用户爱传播的,爱尝试;


第三,年龄比较小一点。即使我们做老年用户的产品,也把目标用户定位在老年人中年龄比较小一点的人。这是粉丝用户群的定义。


种子期运营的时候最核心的目标就是验证,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留存率。互联网运营最重要的指标就是 4 个:来源量、转化率、活跃度、留存率。种子期运营主要看留存率。我们不在乎来多少人,而是看来的人有多少人愿意留下来。


爆发期时注意快速迭代,满足进来的用户的不同需求,快速迭代一定要围绕产品的核心功能展开,而不是新增功能。


拿微信来说,微信是从2011年的4/5月份进入爆发期,到了2012年的45 份,1 时间从 500 万的种子期变成了 1 个亿的爆发期。在这个期间,微信做了 15 次版本迭代,前半年每 1 个月做一次版本迭代,后半年每 2 个星期做一次版本迭代。版本迭代速度相当快。而所有迭代的功能全是围绕着移动通信功能展开的,直到2014年下半年,才推出了朋友圈。爆发期的标志,并不是我们加大推广用户,而是剔除掉推广因素,自身性用户快速增长了,这才是爆发期。


平台期主要目的主要控制产品节奏,为下一个爆发期做准备;


种子期是产品运营中最难的,90%的产品死在了种子期;如果一个产品度过了种子期,相当于成功了一半。爆发期的标志是用户自身性的快速增长。好的运营周期是爆发期、平台期;爆发期、平台期这两个周期不停的交替。


总结一下:没有一个烂产品能够靠运营成功的,只有好的产品加上好的运营才有可能成功。

打印 | 关闭  
 * 相关文章
已有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讨论区
(以下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概与本网站无关!)
营销专题  
point 营销新观点 (篇)
point 营销人物 (篇)
point 营销案例 (篇)
point 直销 (篇)
point 电话营销 (篇)
point 国际市场营销 (篇)
point 消费品营销 (篇)
point 营销资讯 (篇)
point 渠道建设 (篇)
point 终端工程 (篇)

 

 主页关于南方略招聘信息合作良机友情链接联系方法│   南方略咨询 版权所有 客户热线:18664305161(24小时)联系人:王小姐
粤ICP备11044296号-1   技术支持:火云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