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略营销新观点,为您提供专业的营销管理新观点分享,以及新的营销策略分析。
营销新观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营销专题 > 营销新观点
190亿身家却仍在为“尊严”奋斗,他认为山清水秀的家乡是禁锢命运的牢笼
发布时间:2017-4-14 11:44:17 访问统计:点击次 评论: 次 作者: 来源:华商韬略 摘自:
  

2016418日,飞科电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上市当天,创始人李丐腾的身家就超过了百亿之巨,而他的财富传奇是从上不起大学开始的。


 


飞出穷山沟


1993年,21岁的李丐腾考上了温州大学,但他却陷入了苦恼。早在高考之前,母亲就告诉他,“丐腾,即使你考上大学爸妈也没钱给你读,这就是命,改变不了。”


李丐腾出生于温州永嘉的一个穷山沟,父母都是农民,在他眼中,山清水秀的家乡就像一个禁锢命运的牢笼。求学失败后,他带着母亲给的41元钱去温州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


 


 


起初,李丐腾在一家鞋厂找到一份仓库管理员的工作,月薪300元,吃住也不错,但他干了几个月就不干了,因为这份工作没有办法让他改变命运。


1994年,李丐腾发现温州开始流行摩托车,他觉得修摩托车一定很赚钱,便跳槽到一家摩托车修理厂。由于脑子快、手灵巧、责任心强,他很快成为修理厂的一把好手。可是这时他却突然不想修摩托车了,通过与从业十多年的老师傅交流,他发现修摩托车也改变不了命运。


离开摩托车修理厂后,李丐腾开始当小贩,卖太阳镜,然而做几个月后他又放弃了,他发现当小贩更没有前途。


遭受一连串打击之后,李丐腾决定找一个行业稳定下来。1995年,他进入一家剃须刀厂,做电路板焊接工。对于这份工作,他上手很快,也很满意,但这家工厂却在他入司三个月后解散了。


这之后,李丐腾又进入另一家剃须刀厂——日达。日达的收入很高,一天能挣三四十块钱,一个月就是一千来块钱。为了多挣钱,李丐腾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但他觉得很幸福。


李丐腾的“幸福”还来自于老板周志光的赏识。由于在技术上十分出色,所以他入司没多久就被老板晋升为工厂主管,主抓技术,另外管理二三十名员工,老板还经常带他去外面见世面,这让他对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


彼时,剃须刀行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价格战,剃须刀的批发价从27元暴降至十三四元。李丐腾觉得要想摆脱价格战,日达就必须做品牌,但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老板时,老板却不同意,老板认为即便存在价格战,由于出货量大,还是能赚到很多钱,而做品牌则前途未卜。


由于无法说服老板,李丐腾便离开了日达,用从日达赚的两三万块钱进入剃须刀配件行业,为剃须刀厂提供网片。这是一个不错的小生意,到1998年底,李丐腾已经赚了十多万元。


这时候,李丐腾觉得自己具备了做剃须刀的资金和技术基础,便于1999年创立飞科电器。“飞科”的意思是:凭借科技,一直向前飞。


 


 


 


我的人生不应该只是这样


创立飞科前,李丐腾有过一番思想斗争。当时他有十多万积蓄,可以在温州买一套房,他的年龄也不小了,该买房结婚了。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应该只是这样——吃好穿好、小富即安,他的内心还有伟大的梦想,他的体内还有蓬勃的激情,他要把那十多万积蓄做为筹码,投入到新的征程。


李丐腾也想过失败,但他不害怕失败。“穷人家的孩子就是这点好,享得了福,也吃得了苦。反正就算最坏也不过是与原来一样。”有了这种心态,他便更加敢想敢干。


第一步工作是选择市场。


彼时剃须刀行业基本分为两大阵营,飞利浦等外资大牌占据着高端市场,国产厂家则占据着低端市场。高端产品的用户体验很好,但是价格太贵,一只剃须刀要几百甚至上千元;低端产品则便宜得多,一只只要几十元,但是用户体验很差,被消费者戏称为“拔毛机”。李丐腾琢磨自己能不能做一款剃须刀,既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价格又是一般消费者可以接受的呢?


换句话说,他试图在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之间创造一个中端市场,将高端产品普及化:雷军开发小米手机也是这个思路。


李丐腾对标的对象是飞利浦的一款双头剃须刀。这款剃须刀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当时国内没有一个厂家会做,大家只会做那种简单的单头剃须刀,也就是“拔毛机”。


早在做单头剃须刀时,李丐腾就特别注重技术积累,是同行中的翘楚。到这次创业时,他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做双头剃须刀的技术能力。在四五个月的时间里,他做出9套模具(关键生产设备),另采购上等国产零配件,终于研制出国内第一只双头剃须刀。不久,该剃须刀通过了相关质量安全检测,可以上市销售。


到这时,李丐腾的积蓄快要花完了,他没有钱再去建工厂,只能找他人代工。事实上,他也不想自建工厂,创业之前,他便决定走“轻资产”发展模式,即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研发和营销两大核心业务之中,而把大部分的生产外包出去。


 


李丐腾拿着第一批产品去义乌推销,每只定价37元,大约是飞利浦同类产品的四分之一。他觉得自己的产品这么好、价格这么低,而且自己是国内唯一的供货商,肯定会受到经销商追捧。


然而这种局面在一开始并没有出现,正相反,没有一个经销商愿意代理他的产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国产剃须刀的批发价已经杀到每只7元,非常好卖,供货商也都是老关系。谁会放着稳赚的买卖不做,去跟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小子”瞎胡闹呢?所以当李丐腾说自己的产品是“中国最好的剃须刀”时,经销商们面露不愠地说,“刚入行就说出这样的大话,真不知天高地厚!”


无奈之下,李丐腾只好祭出绝招:卖不出去不用付钱。经销商们见这位小伙子如此执着,便同意试一下,没想到一试竟试出一场财富传奇。


 


软硬兼施


忐忑不安之中,李丐腾接到了经销商们打来的订货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态度也变得殷勤,他知道自己的路走对了。


为了让经销商多订货,李丐腾玩起了“饥饿营销”。如果一个经销商向他订购1000个剃须刀,他就只给对方发300个,告诉对方“缺货”,该经销商由于害怕断货,通常会紧急加订2000个。


 


在这种玩法下,飞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前来订货的经销商也越来越多,这让李丐腾初尝了成功的滋味。2001年底,他为自己买了人生中第一辆奔驰车。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销量猛增,李丐腾面临越来越大的产能压力,有时他不得不关机谢客。为了摆脱困局,他四处寻找大型代工厂,最后相中了两家年产值几千万元的剃须刀厂。然而当他通过中间人向对方表达合作意向时,对方却说:“李丐腾就是先白送我们100万元,我们也不可能为他贴牌。”


这话听着气人,但李丐腾没有生气,而是好奇对方为什么拒绝上门的生意。第二天,他亲自登门向对方了解内情。对方告诉他,一旦双方合作,飞科的产能会迅速提升,占领整个义乌市场,而他们则处于越来越被动的状态,万一哪天李丐腾抛开他们,他们的工厂岂不是废了。


为了消除对方的顾虑,李丐腾把自己的核心生产设备——产品模具以及60%的订单交给对方,这就好像战国时期一国君主把自己的王子质押在另一国,双方的合作由此开启。不久李丐腾又陆续签了几张大的代工合同,解决了产能问题。


产能问题解决之后,出货问题又出现了。


华商韬略梳理资料总结:2004年以前,飞科都是通过代理商出货,自身并不接触终端市场。这种模式是李丐腾从国内同行那里学来的,但他觉得这种模式不是特别适合飞科。飞科的目标市场是中端市场,而代理商模式则主要服务于低端市场。另外,如果完全依靠代理商,飞科就没有办法掌握来自终端的反馈,进而改进产品。


李丐腾决定开拓新的出货渠道,提出了“超市计划”。在他看来,大型超市、商场是都市人采购中高端日常用品的地方,飞利浦等国外大牌也是通过大型商场的专柜出货,因此飞科也必须进入商超渠道,尤其是超市渠道——那里还是空白市场。


当李丐腾在公司会议上提出该计划时,高管们却齐刷刷地反对。反对理由有二:一是大家不愿意当小白鼠;二是来自经销商方面的压力——为阻止飞科推行“超市计划”,经销商们联合起来不给飞科结账。


李丐腾不能接受经销商的挑战,他飞到义乌与经销商谈判,对于闹事的经销商,他极为强硬地表示,发展商超渠道是飞科的既定战略,绝不会改,“你们不付款我们可以向法院起诉,付款的话,我们还可以合作”。


彼时,飞科的市场和品牌都已经做大,许多经销商舍不得跟李丐腾翻脸,只好服软。不过也有一些经销商不买账,导致飞科的出货量出现较大下滑。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李丐腾将对商超渠道的返点挺高了30%,这一招的效果不错,产品卖疯了,疯到“可怕”的程度。


这之后,飞科形成了以商超为主、以经销商为辅的渠道体系。华商韬略梳理的数据显示,目前,飞科已在全国建立了10000多家形象终端、30多家省级办事处、300多家地级城市管理网点及400多家售后服务网点,另外发展了587家经销商。


 


“中国传奇”


除了扩张产能和调整渠道,李丐腾还在品牌营销上发力,而且坚持高举高打。


早在2001年,飞科刚刚起来的时候,李丐腾就做了一个惊人之举——投巨资到央视黄金时段打广告。当时全公司的人都反对,因为没有一家国内剃须刀厂做这种事,大家想都不想。李丐腾则认为如果不一开始就打响品牌,随着双头剃须刀技术的普及,飞科将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只有像飞利浦那样拥有自己的品牌,才能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事实印证了这一点,自从在央视投放广告之后,飞科的品牌地位迅速上升。2003年,飞科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评为“中国剃须刀十大知名品牌”;2006年,它又成为中国剃须刀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的唯一国内企业。


除了央视之外,飞科还从2008年开始在各省卫视大打广告,每年的广告费高达数亿元。这种大手笔营销让飞科成了家喻户晓的剃须刀品牌,以至于很多人一提到剃须刀,就会想到“飞科”。


 


当然再好的广告,如果没有好的产品,没有持续的研发能力,也只是昙花一现。为了保障飞科的研发能力,李丐腾在上海设立了一个研发中心,聘请了近百人的研发团队,每年的研发投入超过千万元,每年申请专利大约20项。


双头旋转式剃须刀之后,飞科又研发了水洗、一小时快充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双头、三头浮动旋转式剃须刀,以及填补国内空白的双环极速刀网剃须刀。


由于研发、生产、销售、广告策略都很得力,飞科的业绩十分出色。华商韬略梳理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开始,飞科剃须刀的市场综合占有率便超过飞利浦、博朗、松下等国际大牌,排名第一。而据飞科上市招股说明书显示,2010年~2015年,飞科总共销售了2.7亿个剃须刀,相当于每两名中国男士就拥有一只飞科剃须刀。


这么大的销量,原来的代工架构肯定应付不了。2007年,飞科在原料价格猛涨、一些原来不做品牌的代工大厂纷纷告急的情况下,并购5家同行,组建了飞科集团。在剃须刀行业,这还是第一次大规模并购,引领行业生产由“低、小、散”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


2009年,李丐腾又将公司总部由温州迁往上海,同时在安徽和浙江打造出两大生产基地,包括2家子公司和8家代工厂,其中代工生产部分占到七八成。


经过这番整合,现在能跟飞科竞争的国内企业只剩下超人和奔腾,外资之中则当属飞利浦。


除了剃须刀之外,飞科还将产品线拓展到电吹风、鼻毛修剪器、女士剃毛器、毛球修剪器、理发器、烫发器、电熨斗、蒸汽挂烫机、电水壶、扫地机器人等品类,其中电吹风也是飞科的拳头产品,其市场占有率也非常高——中国家电网2012年的数据显示,其市场占有率为29.1%,与飞利浦的32.61%相差无几。


 


飞科的产品都集中于个人护理领域。李丐腾认为“仪表是一种竞争力”,未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国人会更加注重个人仪表,这就为飞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他表示,希望飞科汲取国际同行的营养,在世界的舞台上缔造一个个人护理产业的“中国传奇”。


 


“不及时成功就是失败”


飞科取得的成就令人称道,但对它的质疑也久久不息,尤其是在其上市前后。


对飞科的质疑主要有两点:一是它的研发能力比较弱,二是它的代工模式存在问题。


批评者根据飞科的招股说明书指出,2011年~2013年,其研发投入分别为1133.46万元、1267.87万元和1568.56万元,而同期营收却分别为14.88亿元、16.92亿元和20.72亿元,综合算来,飞科在这三年的研发投入仅为同期营收的0.76%。而飞利浦2013年的研发投入却为1.7亿欧元,相当于其当年营收的7.29%


即便与国内的小家电类企业相比,飞科的科研投入也显不足。比如九阳股份2013年的研发投入为1.7亿元,占年营收的3.19%,占比是飞科的四倍多。


九阳股份的情况也是国家希望的样子。2015年,工信部出台过一份对“家电行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国内家电企业将研发投入提高到年营收的3%2016年,飞科响应该指导意见,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投入总额达到3679万元,占当年营收的1.1%,进步虽然明显,但与指导标准仍有较大差距。


研发投入不足自然让外界对飞科的研发能力产生质疑,尤其是当其惹上专利权官司。


2012年,飞利浦在深圳起诉飞科及其经销商侵犯自己的一项发明专利,要求飞科方面停止生产、销售应用该专利的剃须刀,并销毁相关设备、模具以及库存产品。截至20143月,该官司仍然没有结果,目前也查不到后续报道,这或许不是一件大事,不过却让外界对飞科的研发能力始终提不起信心,甚至因此怀疑其向其他品类拓展的能力。


对于外界的质疑,飞科方面也给不出太好的反驳理由,毕竟数据摆在那里。可是李丐腾并非不想加大在研发上的投入,而是资金有限,他也没有办法。


早在创业之初,李丐腾就提出“不及时成功就是失败”。彼时,他通过一款拳头产品打开了尚处于空白的中端市场,但这个市场是有“窗口期”的,他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是暂时的,他必须让飞科扩张得足够快才能占住这个市场。而要快速扩张,他就必须让生产和营销都处于极限状态,这就对资金的运用提出了挑战。


 


李丐腾的选择并不多,他必须把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到生产和营销上,只有产销两旺,飞科进入扩张的良性循环,他才能拿出更多资金搞研发。上面的数据也显示,2011年~2013年,研发费用的绝对数额是持续增长的,从1133万元增长到1568万元,到2016年更是又翻了一倍多,达到3679万元。20164月,飞科在上市后表示,将把募集到的7.28亿元中的2.4亿元用于研发及管理中心项目。


飞科被人质疑的另一点是其代工模式的问题。批评者指出,2013年,飞科剃须刀和电吹风的外包比例分别达到78.66%79.47%,并且前五大代工厂包揽了采购总额的90%以上。批评者称,这种局面一方面导致飞科难以控制代工厂的工艺品质和设计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代工厂已经做大,飞科陷入了受制于人的危险。


这种批评切中要害,飞科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上市后,它表示将把募集资金中的1.75亿元用于扩建上海松江生产基地,1.85亿元用于扩建安徽芜湖生产基地,另外将1.28亿元用于个人护理电器检测及调配中心项目。


不过这种调整在短期内并不会影响大局,未来,摆在李丐腾面前的课题仍然是用有限的资金下一盘大棋。


创业初期,李丐腾以车间为家,在办公室摆了一张床,困了就睡,醒后接着干。后来妻子在谈恋爱时问他为什么这么拼命,他回答说“为了尊严”。如今,他早已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尊严”,他的身家超过190亿元,跻身中国百大富豪榜,还被评为“温州十大经济人物”和“改革开放30年影响温州经济30人”。然而,他还没有获得事业意义上的“尊严”,飞科虽然在销量上已经超越飞利浦,但双方的销售额和消费群体差异显著,飞科的用户体验与飞利浦也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有如小米和苹果的差距。


如何拉近这种差距,如何使飞科不陷入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是李丐腾未来事业的重点,对于他而言,飞科上市宣告了下半场竞赛的开始。

打印 | 关闭  
 * 相关文章
已有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讨论区
(以下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概与本网站无关!)
营销专题  
point 营销新观点 (篇)
point 营销人物 (篇)
point 营销案例 (篇)
point 直销 (篇)
point 电话营销 (篇)
point 国际市场营销 (篇)
point 消费品营销 (篇)
point 营销资讯 (篇)
point 渠道建设 (篇)
point 终端工程 (篇)

 

 主页关于南方略招聘信息合作良机友情链接联系方法│   南方略咨询 版权所有 客户热线:18664305161(24小时)联系人:王小姐
粤ICP备11044296号-1   技术支持:火云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