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略营销新观点,为您提供专业的营销管理新观点分享,以及新的营销策略分析。
营销新观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营销专题 > 营销新观点
日本又一制造业巨头陷入危机,一天时间市值蒸发上千亿
发布时间:2017-4-25 14:00:36 访问统计:点击次 评论: 次 作者: 来源:盛景商业评论 摘自:
  

大家都知道在日本这种百年企业,可谓是很多。而今年日本制造业的代表、相机巨头尼康正好跨入百岁大门,可就在这100周年之际尼康却陷入了连年亏损,不得不停售高端相机的局面?它会走向何方?“日本制造”又为何都大面积陷入沦陷?相机业是受越来越智能高端手机的影响,要垮了么?盛景商业评论给大家一 一道来~


  


业绩连年亏损,无奈之下停售高端产品


  


近日,相机界的巨头尼康公布的了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尼康净利润亏损8.31亿日元,相较于去年下降了195亿亿日元。


 


其实自从智能手机的硬件配置越来越来好,摄像头像素大幅提升后,尼康的业绩就大不如前了自2013财年之后就开始一路大幅下滑。2017财年很可能是业绩连续下滑的第四个念头。


  


而为了改善目前亏损的现状,就在公布财报的这一天,尼康不得不停售了这款未达到销售预期的“致金DL系列”高端数码相机。


  


在这些利空的影响下,当日尼康股价暴跌了14.7%,市值蒸发1102亿日元(约合66亿元人民币)。


  


“断臂求生”大举裁员,举步维艰的转型之路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曾经尼康为首的数码相机取代了“老柯达”,如今尼康也面临着被越来越先进的智能手机取代的危机。作为一家和科技挂上钩的公司,就注定这要一直举步维艰、小心谨慎。生怕哪天出现了一个新的东西,让自己辛辛苦苦建造的帝国就倾然倒塌。这也就是为什么巴菲特不买科技股的最主要的原因。


  


对此,尼康也“断臂求生”来寻求转型,先后进入无人机领域、VR领域。转型的同时,必定会大量的裁员。此前就爆出尼康准备在日本本土裁员1000人。但后来尼康的重组公告就出来澄清说:为减少固定成本,尼康公司将会对其印刷部门的1000名员工进行重新分配。与此同时,数码影像部门也将有350名本地员工将会被合理地重新分配。


  


但是这还没完,此后尼康推行了“自愿辞职”来变相裁员(比国内某些互联网公司还决绝),截至目前就有1143人申请者,他们将于331日离职。


 


  


只是不知道在转型这条十步存一的道路上,它会如“诺基亚”一样转型失败,还是如苹果一样转型成功浴火重生。


  


已经大面积沦陷的“日本制造”


  


其实除了尼康之外,曾经同样作为日本制造“高精尖”代表的索尼、东芝、夏普、松下等知名企业近年来先后陷入亏损泥沼之中。


 


 


就以靠Walkman风靡全球的是索尼,虽然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世界电子游戏业三大巨头之一。但在在20082015年中,仅有2年实现盈利,其他6个财年均为亏损,亏损额共计1.11万亿日元(约合668.3亿人民币)。而曾经引以为傲的手机业务,被成立了没几年的小米给无情的击败。


 


同样传承了百年的夏普,则20168月被郭台铭的鸿海正式收购。东芝更是在核业务上巨亏,直接面临着倒闭的危机。无奈之下只能将白色家电业务卖给了美的。


 


而格力、华为、小米等公司正逐渐扛起“中国制造”的大旗,开始抢过“日本制造”的大多数的市场份额。而日企臃肿的企业形态,过长的产品线,封闭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走向没落。


  


其实关于“日本制造”的没落也给“中国制造”很多的启示,盛景商业评论也总结了那么几点。


 


经过三十年高速发展,在经济转型的关口,想要不走日本的老路,妥善处理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稳妥地实现经济软着陆,必须就以下问题做出深谋远虑。


 


去杠杆和刺泡沫是持久战


 


当前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的巨大压力,部分领域的泡沫依然需要在合适的时机进行释放,但是日本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这个过程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泡沫破裂对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的伤害,中国必须充分利用政策工具延缓泡沫破裂的进程,并在这段争取来的时间内研究承接与化解泡沫的方法,例如通过“一带一路”带动投资、消化过剩产能;提高生产率、改善实体经济状况以降低杠杆率。任何关于整顿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在实施前都必须得到充分的论证和考量。


 


很多人对于2015年股市的剧烈震荡依然记忆犹新,与日本相似的是,在杠杆工具催生一路过热飙涨的牛市的过程中,无论是市场还是监管机构,对于这种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都是不足的。在牛市前期监管环境趋于宽松和牛市后期监管稍有动作就引起市场过激反应的场景中,我们也时不时能够看到日本泡沫经济的影子。虽然目前我们的政策工具是充分的,经济积累的回旋余地是充足的,社会各界对于改革也充满信心,但是我们还是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尤其要吸取日本监管能力未能跟上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速度的教训,尽快建立一行三会间统一协调的金融监管机构,健全监管机制,提升监管能力,制定合理有效的监管政策,并且在充分考量市场可能做出的过激反应后,稳妥有序地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


 


谨防债务违约酿成恶果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开始不断上升,截止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达1.67%,已连续10个季度上升,同时,企业债等各类金融产品原有的刚性兑付模式不断被打破,违约事件接连见诸报端,这一方面凸显了实体经济当前面临的困难,另一方面更应引起对于我们对于中国债务危机的警觉。当前中国债务规模是庞大的,而被曝出违约的债务,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债务危机爆发,很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2008年到2014年,中国整体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从170%上升至235.7%,截至20163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已经高达2.34万亿元,其中企业部门债务杠杆较高。基于对上述债务风险的考虑,20163月,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中的两家,穆迪和标普分别将中国主权债券评级展望和中国多家金融机构及国企的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为负面,可见债务风险已经不容小觑。


 


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降低企业杠杆,并适当控制信贷规模,防止债务风险进一步扩大是当下需要采取的措施,但是一方面是债务风险,一方面是不能断血的企业发展,猛然抽贷会造成债务危机更快地爆发,因此,如何在不引爆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控制债务规模,谨防债务违约酿成恶果,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


 


抓住科技创新的救命稻草


 


经济发展是化解一切问题的基础,经济衰退是滋生并放大问题的根源,要解决目前经济存在的高杠杆、高债务和产能过剩问题,唯一的出路是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自科技革命。回顾世界经济史,每一次经济腾飞都是以技术进步为前提,从工业革命的动力发现到互联网带来的强大生产力,技术创新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颠覆性的革命,从而带动新一轮经济发展高潮。


 


当下全球经济放缓,几大经济体的债务情况都不容乐观,如果较大经济体出现主权违约,恐怕是世界经济所不能承受之重,而科技革命是拯救世界经济的最强动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技术等科技领域的星星之火一旦发展出燎原之势,当前的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但是科研攻坚道阻且长,我国必须吸取日本企业创新乏力的教训,给予科研工作充分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完善现行科研管理体制,优化风险投资环境,提升科研人员社会地位,激发科技创新的意愿与活力,抓住科技创新这根救命稻草,争取在科技上有所突破,实现弯道超车,并将这些科技成果通过成功的商业模式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老龄化问题要未雨绸缪


 


和日本一样,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比例超过7%即视为老龄化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1990年,中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6%200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7.1%2010年这一比重为8.9%,截至2014年,这一比重已经高达10.1%,中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在老龄化速度上,中国老龄化进程比其他国家都要快,例如法国老龄化进程用了115年,美国用了60年,德国用了40年,老龄化问题严重的日本也用了24年,但是中国,只用了18年。


 


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最严重的就是养老金入不敷出,社会供养成本极大。另一个深远影响是老年人消费和投资欲望低,经济无法靠内需拉动,而年轻人又承担着供养成本无钱消费,社会经济活力被压抑。据统计,目前我国养老金亏空超过3000亿,未来十年,养老金缺口将达数万亿,到时政府财政将面临极大压力,本就存在的债务风险将随着老龄化的深入而不断增加。因此,对于老龄化问题未雨绸缪,改革养老金体制,增加收益,是避免债务风险进一步蔓延的应有举措。只有提前考虑并解决好老龄化问题对经济发展的拖累,中国的债务风险和财政压力才能有更大缓冲,经济软着陆也才得以实现。


 


日光之下并无新鲜事。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的一面镜子。历史往往会重演,但是历史从来不会简单地重演,因此,下一次经济危机到来时,依然有太多市场主体难逃梦魇。经济转型的阵痛是我们必须承受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以古鉴今,提前防范,最大限度地减轻损失,并以危机为契机,加快转型升级和体制机制完善创新,以振兴经济,富强国家,实现复兴民族的愿景。我们期待,在充分吸取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后,中国经济,能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以崭新的姿态迎来“辉煌的二十年”。

打印 | 关闭  
 * 相关文章
已有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讨论区
(以下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概与本网站无关!)
营销专题  
point 营销新观点 (篇)
point 营销人物 (篇)
point 营销案例 (篇)
point 直销 (篇)
point 电话营销 (篇)
point 国际市场营销 (篇)
point 消费品营销 (篇)
point 营销资讯 (篇)
point 渠道建设 (篇)
point 终端工程 (篇)

 

 主页关于南方略招聘信息合作良机友情链接联系方法│   南方略咨询 版权所有 客户热线:18664305161(24小时)联系人:王小姐
粤ICP备11044296号-1   技术支持:火云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