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略营销新观点,为您提供专业的营销管理新观点分享,以及新的营销策略分析。
营销新观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营销专题 > 营销新观点
华为人才评估体系:拒绝360度评估,要奋斗者,而不是老好人!
发布时间:2017-5-2 16:36:54 访问统计:点击次 评论: 次 作者: 来源:香港第一胜任力 摘自:
  
2016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5200亿,成为ICT领域的全球领先者,其销售收入也是国内互联网三巨头BAT收入的3倍以上。

不搞金融、不炒房地产的华为能够以实业发展至今天地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一条路走到底的坚持。

华为轮值CEO郭平即在新年致辞中写道:“28年来,我们从几百人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到后来,几千人、几万人、十几万人对准同一个城墙口持续冲锋,从不畏惧,决不屈服,英勇奋斗。我们现在每年投入1000多亿人民币(约研发500亿、市场服务600亿),仍然对准同一个城墙口:大数据传送,终于取得了突破,处在世界领先位置。”

在内部人才和干部管理上,华为坚持了“简单、实用、高效”的方法论,没有太多的理论模型,摒弃复杂的方法论,而使用简单制胜的法则:

一切以业绩结果为评估标准,坚持使用“歪瓜裂枣”,因为歪瓜裂枣看起来并不完美,但它们很甜,可以给企业带来业绩上的突破!

通过360°评估来找人是要完蛋的

每到一个考核期,企业管理者和HR会绞尽脑汁设计出各种奇葩问题,对大家进行全方位扫描,开始做360度评估,上级、下级、平级,滴水不漏!这样的做法理论上不错,对员工全面翔实地考察,发现优势与不足,找出优势与发展路径,克服不足与短板,perfect

然而华为老板任正非却对此say NO

因为,360做出来的结论是:老好人得分最高!最后的结果是,引导全公司的人都做老好人!

看看华为老板任正非怎么理解,怎么用360度?

第一,想通过360度来找完人是要完蛋的。你别指望公司有完人,什么叫完人,“刚出身的小孩就是完人,无所作为的人就是完人,我们认为这个社会,我们的公司不需要完人,我们需要能做出贡献的人。”

第二,360度应该理解为是一个调查方法,该叫360度调查。按任正非的话说,360度调查是寻找每一个人的成绩,每一个人的贡献。也包括寻找英雄,寻找将军。

第三,企业老板很喜欢把加班放里360度来评估,认为加班多的人就是好,就应该给高分。这一点任正非是这么看的,“他不加班,但他绩效很好,说明他潜力大,应该多给他加担子,而不是打击他”。

第四,360度不是为了找缺点,找问题。很多企业的HR认为找到缺点和问题是360度的成功,唯其如此才没有白做,甚至把缺点和问题放大,然后把这个人打倒。

也就是说,360度不是拿来考核的,而是用来寻找人才,发现某些方面特别有贡献的人。恰恰很多优秀的人,缺点也是很鲜明的。这部分人很容易被360度伤害,甚至被干掉。任正非的原则是,任何一种管理办法都不能伤害到“优秀的奋斗者”,即便是那些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奋斗者,只要有贡献他就应该得到激励。

在华为,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

任正非:重用余承东

迄今在终端消费BU呼风唤雨的余承东,如果按照360全方位评估的话,在任何时候估计都不能得到高分,都不能“被提拔重用”。

因为他是一个出名的“大嘴巴”:善于把企业中的问题和毛病用大喇叭的方式喊出来,让很多人颜面无存;善于“吹牛”,把别人根本不敢想的事情吹的天花乱坠,让人向往;敢于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敢于骂人,敢于叫板老板,敢于得罪一切人......

但华为坚决使用这样的人才,哪怕在余承东上台后针对运营商的一系列举措让业绩短时间下滑,也没有听从一些人的“风言风语”把他拿下,而是坚持相信,最终华为手机实现成功逆袭,成为今天的全球前三,中国第一。

尺有所长,必有其短

“尺有所长,必有其短”,职场上能够发挥自我优势最为关键,《现在,发挥你的优势》一书中提到,全世界只有20%的职场人士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施展了自己的能力,而绝大部分的上班族正在日复一日地埋没自己的优势,扼杀自己的前途!

大家总是花太多时间模仿、实践别人的工作方法,反而压制了自己与生俱来的独特优势。而成功从来就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只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优势角色”,在任何职位上都能获得非凡成绩。

在领导力的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一个人领导力素质的往往有所长并有所短,一方面的优势越突出,其短板可能越致命!

善于夜间行动外出觅食的猫头鹰,其眼睛并不适应白天的阳光;一个执行力高行动迅速的人,往往不擅长逻辑思考;一个内向羞涩不善表达的人,一般情况下其内在的观察力往往很棒。

所以领导力素质发展的原则是发挥优势,而非均衡发展,偏科出奇才!

领导力素质发展的另外一个原则是发展相关优势,弥补致命短板,取得更大绩效。

据研究,当一个人在“结果导向”这个素质很优秀,但“建立关系”表现平平时,他成为卓越领导者的可能性是12%;当“建立关系”是你的优势而“结果导向”表现一般时,你成为卓越领导者的概率是14%。但是,如果这两项素质同时都很优秀时,你成为卓越领导者的机会不是26%,而是74%

除了削足适履,还要因地制宜

任何一种管理方法,都有其应用上的不足的一面,任何人才,都有其不擅长的一面,如果形而上学地使用,不加思考地使用,追求理论性地使用,则一定会出问题:

目标管理自上世纪50年代被德鲁克提出,迄今已经得到全球绝大部分企业的应用实践,其中以KPI为主的绩效管理却得到了很多质疑诟病之声,索尼前副总裁天外次郎的一篇“绩效管理害了索尼”(又译为绩效主义)引发地震,于是乎,各种OKRBSC出来,各种“讽刺打击“,业界人士恨不得赶紧撕去KPI的标签。

七八十年代中国企业热衷ISO9000等各种体系认证,然而很快就发现,一个证书前后不用一个月,花费最低5000元就可以拿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墙角、电线杆牛皮癣的时候,各种“专家”又是一阵狂轰滥炸,恨不得踩在脚下而后快。

互联网思维漫天飞的当下,各类“专家大师”们纷纷抛出的“去中心化”、“去平台化”、“去KPI”等等,两个字“我去”!恨不得跟过去统统说NO,方能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拿一个个非典型事例,来验证自己“理论”的正确,在T哥看来,要么是对事物规律不能客观认知,更多的,则是别有用心!

深谙灰度管理的任正非认为,一个人有缺点反而说明这个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更应该珍惜这种“努力贡献而不听话”的人。而企业用人,评估人,则更多用绩效成果视角看,业绩好,哪怕性格上有缺陷,也要认可其贡献,同时用其长处,而非综合评估让他改善不足,反而会打击员工的士气。总之,任正非认为,360度主要应该在识别人的能力和贡献角度来用,以此方法来找出真正的“奋斗者”,而不是为了评估出一个完人,一个老好人。

任何管理理论和工具也是需要因地制宜地使用,任何思想都有其情境限制,如果不能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和文化环境进行调整优化,则必然”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附:任正非演讲:《不要做一个完人》

在人生道路上,我觉得充分发挥自己优势最重要。比如说我英文不好,但不等于说我英语能力不行,大学时我是英语课代表,同时还自学了日语,都能进行简单交流。但 20 年军旅生涯没有使用这个工具的机会,就生疏了。

当我走向新事业时,虽然语言对我很有用处,但我发现,我最主要优势是对逻辑及方向的理解。如果用过多精力去练习语言,可能对逻辑的理解就弱化了。我放弃对语言的努力,集中发挥我优势,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对我来说,可能英文好,在人们面前会挺风光的,但我对社会贡献的价值就完全不一样了。于是,我就集中精力充分发挥我的优点。

我的缺点和劣势是明显的。大学时代,我没能参加共青团,因为优、缺点太明显。我在军队这个大熔炉,尽管非常努力,但也加入不了共产党。我加入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上级领导认为我有重大贡献,在其直接干预下,我才加入。我不埋怨任何人,他们的确指出了我的不足。我们公司以前有位员工,后来去了美国,他走的时候跟我说,“你这个人只能当老板,如果你要打工,没有公司会录用你。”

我希望大家不要努力去做完人,一个人把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去改造缺点,等你改造完了,对人类还有什么贡献呢?我们所有的辛苦努力,不能对客户产生价值就毫无意义。

完人的心理负荷太重了,大多数忧郁症的患者,包括精神病患者,他们中的大多数在社会中是非常优秀的人,他们绝不是一般人,一般人得不了这个病,就是因为太优秀了,对自己追求目标太高了,这个目标实现不了,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大家充分发挥自己优点,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就已经很不错了。我们为了修炼成一个完人,会抹去身上许多棱角,自己的优势往往被压制,成为一个被驯服的工具。但外部的压制,不会使人的本性完全消失,人内在本性的优势,与外在完人的表现形式,不断形成内心冲突,使人非常痛苦。

我希望你们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贡献于社会,贡献于集体,贡献于我们的事业。每个人优势加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具有“完人”特质的集体。

从这个角度说,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自己优点。虽然不是说不必去改造缺点,但完人的心理负荷太重,他们给自己定的追求目标太高,这个目标实现不了会产生心理压力。

有一首歌叫《铃儿响叮当》,这首歌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圣诞节里不可缺少的歌,其作者是约翰·皮尔彭特。他的一生从来就是过高地估计自己,他设计的人生目标最后全都失败了。直到87岁,那天出去参加人家的圣诞平安夜,在途中,赶着雪橇车的时候,随意哼唱出这首歌,结果这首歌就成了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你看看,过去的失败,就因为他没有正确对待自己,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他浪费了80多年不应该浪费的光阴。

所以说,不要努力去做完人,而是要发挥自己的优点。
打印 | 关闭  
 * 相关文章
已有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讨论区
(以下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概与本网站无关!)
营销专题  
point 营销新观点 (篇)
point 营销人物 (篇)
point 营销案例 (篇)
point 直销 (篇)
point 电话营销 (篇)
point 国际市场营销 (篇)
point 消费品营销 (篇)
point 营销资讯 (篇)
point 渠道建设 (篇)
point 终端工程 (篇)

 

 主页关于南方略招聘信息合作良机友情链接联系方法│   南方略咨询 版权所有 客户热线:18664305161(24小时)联系人:王小姐
粤ICP备11044296号-1   技术支持:火云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