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略营销新观点,为您提供专业的营销管理新观点分享,以及新的营销策略分析。
营销新观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营销专题 > 营销新观点
朱江洪:我是如何提拔董明珠的?
发布时间:2017-6-23 10:13:17 访问统计:点击次 评论: 次 作者: 来源:制造界 摘自:
  

格力究竟是如何创始的?


这件事得从头说起。格力的前身是两个小企业,一个是海利空调厂(当年的规模为年产两万台窗式空调),一个是冠雄塑胶厂,两个企业都归属于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纯国有企业,后改为格力集团)。冠雄塑胶厂成立于1985年,由李元祥出任总经理。海利空调厂成立于1986年,由杨国长出任总经理。我于1988年元月从广西调回珠海工作,分配到工业发展总公司总部,后来由于冠雄亏损严重,我临危受命,在19885月被总部派到冠雄出任总经理一职,原总经理改任副总经理。经过三年的努力,把冠雄从一个亏损企业改造成利润大户。之后,19915月又受总公司委派,兼任海利空调厂总经理,原总经理改任副总经理。也就是说,我一个人同时担任两个相互独立,业务差距又很大的企业的领导人,每天东奔西跑,“上蹿下跳”,工作繁重。一开始我还很不情愿去,感觉刚把冠雄搞起来,又要接手海利这个烫手的山芋,心里一百个不高兴。但是再不高兴也得服从上级安排。


19911118日,上级为了把空调做大做强,将海利空调和冠雄塑胶正式合并,由我出任总经理一职。也因此这一天被定为格力电器的厂庆日。由于合并前冠雄已生产出“格力”牌鸿运扇,为此,我建议总公司选用“格力”作为新公司名称。于是,珠海格力电器有限公司便正式诞生了。虽然谈不上“横空出世”,但它的诞生却标志着格力朝空调航母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格力的历史是由全体格力人书写的,创业之初,他们在一片空地上,在竞争异常激烈,而自己羽翼尚未丰满的艰苦环境下,抱着永不服输的精神,坚信自己的事业和未来,忘我工作,忘记了休息,忘记了家庭,顶住种种压力,奋勇杀出重围,使格力从一个名不见经传、无人瞧得起的小厂,终于发展成为今天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如果一定要说格力的创始人是谁,那就是格力(包括海利和冠雄)老一辈的领导者,当然也包括下决心将公司做大做强的总公司决策者。什么是创始人?我的理解就是企业创立时的主要领导人和决策者,而非所有参与者,也不是后来的继任者,按此原则,我也只能算是格力电器的创始人之一。


 


我是如何提拔董明珠的?


我是2012525日退休的,由时任总裁的董明珠女士接任我的董事长一职。


董明珠是1990年上半年从内地来到珠海工作的,先是在海利空调厂当推销员,当时主管安徽的销售业务。1991年我到海利后才认识她。有一次我到芜湖市场考察,见她与经销商关系融洽,工作麻利,整个安徽市场的销售搞得不错。在商家的零售店里,有时遇到店员忙不过来,她还主动当起了售货员,因此得到了商家的认同。后来,我又把江苏的业务也一并交付给她。由于安徽和江苏都是销售大省,加上她个人的努力,自然业绩也会比别人好,所得也比别人多,为此,其他业务员对我意见很大。


1994年,为了使科技人员全身心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去,我大幅度降低了销售人员的提成比例,以此平衡科技人员与销售人员的待遇水平,由此引起大批销售人员出走。当时,调整和充实经营部领导班子已是当务之急。我记得,199412月董明珠已提拔为经营部副部长。经营部还缺一个正部长。谁来出任经营部长一职呢?当时我心里也没底,于是让经营部全体人员无记名推荐,推荐的结果董明珠排第二名。我觉得,虽然排行第二,也说明她得到经营部人员的认可。况且从工作上来说,她的业绩是最好的一个,尽职尽责,工作勤勉,有热情,有责任心,作风泼辣。于是我初步决定推荐她为经营部负责人。可想不到在公司办公会讨论时,出现了较大的争议。主要认为她性格比较耿直,讲话尖刻,容易得罪人,过于自信,怕搞不好团结等。我当时做了大家的思想工作说:“人无完人,不可能没有一点缺点错误,我们用人是要用她的长处。董明珠的长处是销售工作抓得很细,善于与客户打交道,遇到困难时想方设法解决,不达目的不罢休,这都是销售工作最需要的长处。”


听完我的解释后,大家也就同意她出任经营部部长一职。至于后来董明珠当上公司的销售副总,那是19979月以后的事情了。按集团公司规定,格力电器副总以上的人事聘任由集团公司评定。在讨论时,大家同样也对董明珠存在较大的异议,但是在我的努力说服和解释下,最终还是通过了。


2001年,珠海市委决定让我出任格力电器的董事长(以前董事长是由格力集团负责人兼任的),由于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一般不能由一人同时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于是我推荐董明珠接任我的总经理一职。


有媒体在炒作“没有朱江洪就没有董明珠”,这句话或许有一定道理。因为我,她走上了企业的各级领导岗位,站在格力这个大舞台上,才有了她大展拳脚的机会。当然,她个人也很努力,对工作尽职尽责,不断磨练,不断成长,最终成为全国知名的企业家。


至于后面那一句:“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恐怕就值得商榷了。一个人能力再大终究是有限的,做企业不是一两个人所为,应该都是团队的力量,况且,这句话也不符合格力的史实。实际上,在格力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都离不开格力员工的努力,从质量的整改与提升,新产品的开发与制造,关键技术的攻关与突破,到企业重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等,都体现了公司领导层和格力员工特别是骨干员工的拼搏与奉献。没有他们,就不可能有格力的今天。


 


执掌格力24年的6个体会


第一个体会是要学会做人。做企业首先要把人做好,要成为王者,看似在做事业,实质是在修行。


第二个体会是,要学会决策。决策能力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的核心是经营,经营的核心是决策。


第三个体会是,企业要有很好的执行力。如果没有执行力,计划再好,也不能一层层地传达下去,更不用说很好地执行了,最终也只是纸上谈兵。


第四个体会是:精于授权。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人员多,牵涉面广,业务量大,人际关系复杂,技术层面宽,靠一两个人或少数人无能为力,必须发挥整个班子、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第五个体会是,勇于负责,敢担风险。回顾几十年的企业生涯,我觉得要得到大多数员工的拥戴,除了工作上要身体力行之外,还对很多存在风险的工作要勇于担责,不推卸。


第六个体会是,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人都会犯错误,领导也不例外,不犯错误的人在这个地球上找不到的。问题是犯了错误之后如何对待,是坚决不认还是知错就改。


 


格力发展过程中6个关键决策


格力一路走来,有几次重大的决策,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是在冠雄和海利合并后,为了使产品质量上台阶,在供货紧张的情况下,决定停产整顿,为格力电器日后的质量求生存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二是1994年摸了一下销售人员的“老虎屁股”,降低了他们的销售提成,促成了公司走科技创新的道路,为格力“科技救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1996年对商家的返利补贴,使得当年反败为胜,一举超越春兰,成为空调行业的新霸主。


四是极力促成压缩机厂、控制器厂、电机厂、电容厂的收购兼并,使格力空调的核心元器件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企业的核心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与国美和苏宁的博弈,下决心自己建立自营店,成为行业所赞誉的“格力销售模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六是在某些空调企业大规模上交流变频空调,大家嘲笑格力“落后”的时候,忍住诱惑,顶住压力,几经努力,成功地研制出直流低频变频空调,使这种新的变频空调在市场上一炮而红,后来居上,一举奠定了变频空调的霸业,进一步拉大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可见,正确的决策对企业来说是何等重要,它可以改变企业的运行轨道,也可以决定企业的成败。

打印 | 关闭  
 * 相关文章
已有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讨论区
(以下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概与本网站无关!)
营销专题  
point 营销新观点 (篇)
point 营销人物 (篇)
point 营销案例 (篇)
point 直销 (篇)
point 电话营销 (篇)
point 国际市场营销 (篇)
point 消费品营销 (篇)
point 营销资讯 (篇)
point 渠道建设 (篇)
point 终端工程 (篇)

 

 主页关于南方略招聘信息合作良机友情链接联系方法│   南方略咨询 版权所有 客户热线:18664305161(24小时)联系人:王小姐
粤ICP备11044296号-1   技术支持:火云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