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管理资料,营销资讯集锦。
营销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营销专题 > 营销资讯
秦晓谈国企改革的“三角几何”
发布时间:2010-11-11 10:35:13 访问统计:点击次 评论: 次 作者: 王玉德 摘自:
  

    南都记者 王玉德 香港报道 与同一时期其他中央企业所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大重组不同,秦晓和他的团队在招商局所进行的这一国企改革实践,被冠名为“静悄悄的革命”。而秦晓所依据的理论工具,往往被外界理解为制度经济学———2002年,秦晓取得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时,其论文内容正是有关于现代大型公司总部功能的研究。


    这恐怕是一个片面的理解。秦晓用以指导企业实践的,恐怕还有其他领域的理论知识———2010年9月29日,香港招商局大厦40楼,接受记者专访时,谈及国有企业改革,秦晓不仅引用了张五常和威廉姆斯,还引用了马克思和韦伯,谈到了此岸与彼岸、日常政治与非日常政治。


    这也正是秦晓的两个方面:一面是作为企业家的秦晓,一面是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秦晓,前者被其总结为“内部的”,后者被其总结为“外部的”。而本次访谈的话题,正是围绕这两个层面展开。


    以下是针对第一个层面、即企业家层面的访谈。本篇为该访谈的上篇,本版将于下周继续推出下篇。


    与2001年初就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相比,10年后,秦晓的卸任并没有那么神秘———作为中央企业中利润贡献前10名的大集团的董事长,虽然他在2007年就已经年满60岁,但是按规定他可以多干三年,于2010年退休。


    8月23日,中央向招商局宣布了秦晓卸任的消息,接任集团领导班子“班长”的,是与他搭档10年的原集团总裁傅育宁。招商局实现了顺利交接,秦晓由此告别了企业家身份。


    在招商局的10年间,秦晓和他的团队用三年的时间度过了财务危机,又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再造工程”,最后的三年又在进行“新的再造”。从2000年到2009年间,集团总资产由496亿元增长到2683亿元,年利润总额由12.91亿元增长到178.52亿元,母公司净利润由4.68亿元增长到97.99亿元。由此,新世纪的这10年,被称为招商局历史上的“第三度辉煌”。


    国企改革坐标


    南都:从企业家的层面上来讲,2001年初你就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的时候,招商局是怎样的状态?从全国的情况来看,整个国有企业的发展又处于怎样的阶段?


    秦晓:市场化的过程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国有企业,因为它的文化、体制都是不适应市场化体制改革的,这是有阵痛的。当然,这20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也试图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当时有几句话,叫“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产权明晰、责任分明”。当然,这个表述还是比较浅层次的。在国有企业发展的轨迹上,当时走的比较大的弯路就是战略不清楚、结构松散。


    招商局也是一样的。因为我们很多领域是管制的领域,有的原来的领域觉得没有发展前途了,就受到巨大的诱惑去经营别的,我们把它叫做“多元化经营”,于是盲目多元化阶段出现了;另外,我们国企改革有一个尝试叫做分权,下放权力。企业中也把这个权力下放了,结果造成横向是多元化的,纵向是多级法人,各个单元都变成了投资中心,决策权力不集中。


    从战略上,则盲目地追求进入一些管制行业,以取得经营牌照。因为(管制行业)有租金,有牌照跟没牌照比起来,就有一个寻租的好处。至于你拿到这个牌照能不能做好,这是另外一回事了。比如说,做房地产别人没有牌照,你去拿一些牌照就会有好处,甚至一些金融行业的,不光是银行,信托、租赁等等行业,都是盲目去做的。


    这样的话,国有企业在战略、组织结构、资产分布上,以及更深一层的理念上,我觉得都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也就是说,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看到了它的进步,一方面也出了很多问题。等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更突出了,招商局的情况更突出。


    资产、组织、管理重构


    南都:我们知道,你有一个说法,要从状态、结构、制度、文化四个层次来理解一个企业。在意识到、发现了这些问题之后,你就任招商局之后,是如何对这些问题一个一个梳理的?


    秦晓:当时我们做了几件事。


    首先做的是资产结构的调整。你们都知道,我来以前,招商局已经请麦肯锡做诊断。麦肯锡诊断的基本前提是招商局已经度过亚洲金融危机,需要做的是规划未来的发展,形成核心产业。


    我不赞同麦肯锡判断招商局已经度过了金融危机、可以进入一个以发展为主的阶段的观点。我认为从简单的几个数字就可以看出招商局没有度过金融危机,或者说,招商局虽然度过了金融危机,但还没走出困境。我当时的表述是,经常性现金流出和现金流入是有差距的,恐怕得先用两三年的时间,把财务结构、财务状况改善。


    我们把麦肯锡的东西也吸收进来,实施了一系列产业的重组。第一是现在是度过了财务危机,流动性的问题缓解了,但是财务的状况是严重的。你有大量的不良资产,你的利润很少,你的现金流量不够,你要卖资产还利息。


    第二是针对资产的结构上分散,我们就提出来核心产业的概念。对于非核心的产业,依据长期投资或者是完全财务性投资的标准区分为几种情况。对于财务性投资的,如果有一定的收益,或者看到再赔下去会赔更多钱的话,就把它出售了;对于长期投资要有一定的话语权,要纳入我们各种板块,有一些联动的效应。主营业务要稳固住,制订每一个板块的战略,然后联动在一起。


    南都:资产结构调整的同时,组织结构是怎样调整的?其中关于强势总部功能界定的依据又是怎样的?


    秦晓:组织架构上,我们把中间环节全部打掉(譬如运输集团等等),凸显出总部功能,这是我的基本看法。


    总部功能对大公司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总部要有相对的集权,要对财务、资本项下投资、机构设置、重要人事的任免,以及战略、经营计划、预算等都是主导性的。如果是一个很弱的总部,一下子把基本权力都分给下边的话,那你是买产品还是买公司?

    比如一家汽车厂需要发动机,将面临两个选择:一种方式是自己建个发动机厂,其技术开发、融资、规模等,总部都要管,只需要告诉发动机厂生产多少、什么型号、什么时候完成交给汽车厂,通过计划而不是通过价格将交易内化,最后的市场化产品是汽车而不是发动机(即买公司。记者注,下同);另外一个选择就是不做发动机厂,而是去外部市场买发动机(即买产品)。


    这种情况下,总部功能的重要性就在于回答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自己建这个厂,自己生产而不是去买发动机?也就是说,你是选择内部交易市场化,还是把市场交易内部化?总部要做这个判断,而既然做了这个判断,就要有一个依据。


    这个依据就是张五常和威廉姆斯讲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交易性质要用不同的交易结构,总部要做这些配置。要是总部很弱,根本配置不了这些资源的话,全部投资都在下边,总部也就没有用了,那还不如这些厂之间直接买产品就完了。


    南都:总部功能的变化是不是也引发了管理体系上的变化?资产、组织、管理,调整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秦晓:从资产结构上、组织架构上,这两方面要做大的调整,招商局的调整力度也很大,我们对总部的功能重新论述了一下,重新界定总部功能,然后总部的功能是放在主架构上。这么一调的话,它(招商局)的管理体系也出来了,总部功能界定以后,它的报告体系、决策体系都不一样了,因为不是你(分公司)决策的,是我(总部)决策的。


    第三个(管理体系)和第二个(组织构架)必须是配套的。上层是战略型的决策,下层是经营型的决策,这两者必须分开来。


    变革之主流“静”中带“动”


    南都:我知道你在主持招商局工作期间,这种类似的说服性工作一直在做,理念上、内部环境上是顺利的吗?


    秦晓:其实问题主要还是两个,一个是理念的问题,一个是利益的问题。

    我想在那个时间,可能我是一个比较强势的人,起码我有强势的一面,不过我也有非强势的一面,我也有足够的经验和足够的知识来说服大家。大家经过亚洲金融风暴后也看见了原来的问题,意识到要告别原来的模式,但是对于应该建立什么新的模式并没有完整、系统的思考。


    所以,我在告别旧模式这一点上和大家比较容易取得共识,在后边的建立新的模式上,我尽量用我的影响力去形成共识。这个共识我觉得总的来讲还是不错的,一开始大家觉得是有价值的,至于是不是完全认识了,要在实践中观察。结果这个东西一放到实践运用起来,(企业)每年都发生变化。实践是具有最大说服力的。


    南都:前面你说自己有强势的一面,但是我们也知道,你一直把招商局这些年来发生的变化归结为“静悄悄的革命”,这两者之间是不是有矛盾?


    秦晓:总的来说不是非常强势的。强势的概念就是说,我会从一个外部角度来看公司内部问题,得出的可能就是“庐山真面目”这样一套新的东西,和他们也能碰撞,给他们带来一些冲击。但是这些冲击也能达到一种共识,我们最终去实施的时候还是很平稳的,没有引起思想上或者是经济上的动荡。


    大手笔的重组和“静悄悄的革命”并不矛盾,没有哪场变革是只有一种模式的。但是,变革的主流应该是一步一步推进的。主流的特征就是,大家都有共识——— 往前走,有什么问题再商量,再往前走,但是中间会有一些大动作。招商局进行的调整、重组中,收购也是比较大的动作,指的都不可能是一种模式。你该用什么的时候就用什么,不能说我全部是强势的。


    南都:你讲到“静悄悄的革命”是一种模式,还是一个概念,还是一种说法?如果认定是一种模式的话,你就要讲出它跟“非静悄悄的革命”上的差别?


    秦晓:首先,需要一个制度的变革。一个企业的发展,中间都会经历剧烈的变革。不管是理念上的,还是资产上的,还是管理上的,甚至是人上的变动,都会发生;同时,这个企业从另一条线索上看来,他必须是依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部对外界的反映,然后来调整政策一步步走的。


    这两种状态是并存的,只是说他的主要形态是第二种形态。因为你靠第一种形态,更多的是破坏、告别和改变了什么东西,但是你要把这个东西变成一个你的内涵的一种文化或者是制度,或者是把一些资产、资源发挥出效益来,你就要一步步来,那就不能靠剧烈的变动来完成了。


    第三点是,你该用什么形态用什么形态。你不能本该静悄悄的,反而却敲锣打鼓地去闹。在国外的理论中,这叫“日常政治”和“非日常政治”。国外也有革命,也有流血形式的“非日常政治”,但是要回到常规的“日常政治”中去,两者之间需要转换。

    南都:你指的这种转换,逐渐形成一种招商局新的文化,沉淀下来,形成了一个大家共同继承的文化?


    秦晓:对。我觉得理念上、公司的管理系统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都变成了我们现在大家认同的东西。比如说我们讲的均衡发展,我们讲的以总部为主导的战略、预算、经营计划的确定,以及我们的考评系统———怎么样去评价一个子公司、怎么评价一个子公司领导人的业绩,这一套方法大家是通的,操作上跟过去也都不一样。


    这跟遗传和变异的原理是一样的,大部分是遗传,也可能发生变异,变异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遗传也可能走向一个不好的方向。

打印 | 关闭  
 * 相关文章
已有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讨论区
(以下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概与本网站无关!)
营销专题  
point 营销新观点 (篇)
point 营销人物 (篇)
point 营销案例 (篇)
point 直销 (篇)
point 电话营销 (篇)
point 国际市场营销 (篇)
point 消费品营销 (篇)
point 营销资讯 (篇)
point 渠道建设 (篇)
point 终端工程 (篇)

 

 主页关于南方略招聘信息合作良机友情链接联系方法南方略论坛   南方略咨询 版权所有 客户热线:18664305161(24小时)联系人:张小姐
粤ICP备05055079号  技术支持:火云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