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管理资料,营销资讯集锦。
营销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营销专题 > 营销资讯
2012年电力:多重压力下的新弈
发布时间:2012-5-7 13:57:02 访问统计:点击次 评论: 次 作者: 中国能源网 摘自:
  
  2011年电力新增装机9000万千瓦,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6亿千瓦,同比增长9%左右。规模以上发电厂发电量4.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6%。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继续呈现全面、快速、规模化发展态势,风电累积并网容量4700万千瓦,年发电量800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43.7%和60%。我国风电并网容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250万千瓦,同比增长210%。水电发展速度放缓,全年新增装机1094万千瓦,总容量2.3亿千瓦,同比仅增5.1%。全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占全口径装机比重较2010年增加1.4%,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为17.9%,较2010年下降1.3%。

  2011年全社会用电量4.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9%,增速回落2.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量分别是0.1万亿千瓦时、3.53万亿千瓦时、0.51万亿千瓦时和0.56万亿千瓦时;占比分别是2.13%、75.11%、10.85%和11.91%。

  2011年多种因素制约电力供需

  特点一:需求增速回落,但第二产业用电量比重加大

  2011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用电比重同比分别上升0.23%和0.18%,而第一产业和居民用电比重分别下降0.2%和0.21%。

  由于国外需求减弱、国内经济发展逐季减缓,第二产业受影响较大,增速放缓,用电增速放慢。尽管如此,由于第二产业中高耗能行业比重较大,其用电量占比还是比2010年有所提高。因此,转方式、调结构工作任重道远,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提高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比重。

  特点二:西部地区全社会用电量持续快速增长

  近年,西部地区发展势头强劲,加上东部高耗能产业逐渐向西部转移,因此西部地区用电量增长加快。初步统计表明,西部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超过17%,东部、东北地区分别增长10%和9.3%,均低于全国11.9%的平均水平。

  特点三:电源结构持续改善,但火电发电量比重上升

  与2010年相比,2011年火电装机比重下降0.9%,风电增加1.2%,核电比重保持在1.1%的水平,水电下降0.6%。但在发电量上,由于全国主要河流2011年来水偏枯,水电发电量大幅减少,火电发电量增加较多。与2010年相比,2011年火电发电量比重增加1.1%,风电增加0.5%,核电增加0.1%,而水电降低2%。

  特点四: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形势偏紧,部分地区电力供需矛盾较突出

  2011年全年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4731小时,火电利用小时5294小时,分别比上年增加81小时和263小时。由于受部分地区经济增长快、电力需求旺、来水偏枯、电煤供应紧张、跨区输电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偏紧。第一季度,华东、华南多省市就出现了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全国共有20多个省级电网出现电力缺口,合计最大电力缺口3000万千瓦左右。2011年成为2004年以来电力供需形势最为紧张的一年。

  国内经济增速会有适度回调

  2012年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有进一步蔓延可能,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全球大宗商品和金融市场震荡加剧,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显著减弱。总的看,2012年,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环境难有明显好转。低迷的世界经济会严重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稳定增长。

  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运行基本面是好的,国内需求潜力大,总体竞争优势提升,创新活力增加,调控空间较大等。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很突出,在此情况下2012年经济增速会有适度回调。

  重点行业中,受房地产、制造业投资下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速放缓影响,预计钢铁、有色行业呈低速增长态势;受汽车、纺织等下游行业增速放缓影响,石化行业需求逐步放缓;受保障房、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建材行业平稳增长;汽车行业因受消费刺激政策退出、限购政策等影响,增速大体与2011年持平。轻工、纺织服装、船舶、电子信息等对外依存度高的行业,受外需疲软影响严重,增速将进一步回落。

“双控”将影响电力需求

  201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同时在转方式、深化改革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全国发展和改革会议确定,2012年我国GDP增速为7.5%。多家权威机构预测,2012年我国GDP增速在8%~9%之间。据此预测,2012年我国GDP增速将可能为8.5%左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抓紧出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实行强度和总量双控制”。这是破解资源瓶颈约束、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两高”行业扩张较快,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尚不健全,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5%左右和发电量5万亿千瓦时,对抑制“两高”行业扩张十分重要,进而减少电力不合理需求。

  多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用电比重一直较低,且有回落趋势,但考虑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发展和改革会议提出的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及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等因素影响,2012年第一产业用电量略超0.1万亿千瓦时,增速维持在2%左右。

  在外需减弱、内需下行、电价调整、资源税改革以及“双控”政策等因素作用下,第二产业“两高”行业扩张变缓,用电量增速继续回落,预计2012年第二产业用电量约为3.83万亿千瓦时,增速将由2011年的12.24%下降为8.6%。

  在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性政策刺激下,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仍保持较高水平,但规模依然有限,预计2012年第三产业用电量为0.58万亿千瓦时,增长13.84%,增速与2011年持平。

  据此,2012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在5.14万亿千瓦时左右,同比增长9.36%,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1.1。

  在区域分布上,由于有明显的资源和电价优势,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用电量增速将持续保持高位。

  电力供应挑战进一步加大

  煤电矛盾仍是保供的症结所在

  近年来,我国煤炭需求旺盛,发电用煤占50%。初步统计,2011年煤炭消费增长超过3亿吨,达到36.5亿吨,除去净进口的1.6亿吨,国内煤炭产量34.9亿吨,较2010年增长2.5亿吨。在煤炭供给方面,短期内受煤改、安全及开采能力等影响,加之有些煤炭资源省限制煤炭出省,因此2012年煤炭产能增长有限。

  全国发展和改革会议要求,2012年全国煤炭生产能力为37亿吨,加上煤炭进口,全年新增的煤炭供应量仅为2.3亿吨,增长6.3%。在煤炭流通方面,2012年全国煤炭铁路运力增量很有限,“三西”煤炭产地直达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的运输通道少、能力不足,仍是制约上述地区电煤供应和火电出力的主要因素。2011年12月出台的调电价、控煤价政策,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煤电矛盾。

  新增电源减少,保供压力增大

  从近三年的电源年度投资看,2012年预计发电装机净增将超过8000万千瓦,其中火电4500万千瓦,水电1300万千瓦,风电并网容量1500万千瓦,核电281万千瓦,光伏发电3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约300万千瓦。预计2012年我国的电力供需形势仍然处于紧平衡。

  跨区输电能力不足严重制约电力供应保障。

  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工程的满载运行、宁东—山东±660千伏直流工程等一批跨区输电项目投产,皖电东送淮南—上海交流特高压工程开工建设,将有助于缓解华北、华东等负荷中心的用电紧张。但与实际需求比较,我国跨区输电能力仍然不足。预计2012年全国统调负荷同比增长10%,新增负荷约7000万千瓦,而新增装机仅保障出力不足6000万千瓦。由于电煤供需矛盾短期内无法解决,跨区输电通道能力仅新增720万千瓦,预计2012年最大电力缺口5000万千瓦左右,华中、南方电网最大电力缺口都将突破1000万千瓦,华东电网最大电力缺口达到2000万千瓦左右。

  总之,2012年是转方式、调结构、落实“双控”要求的重要一年。虽然2012年全国电力需求增速有所回落,但是供需形势依然严峻,电力缺口可能进一步扩大。按照“稳中求进”总基调,面对2012年依然严峻的电力供需形势,除了采取一些每年都用的短期措施外,国家有关部门应更加注重采用战略性、全局性的思维和眼光,对优化开发建设布局、开展电力跨区通道建设、解决煤电矛盾等问题,积极调研研究,尽快拿出根本性解决方案,避免每年都要面对“煤电紧张”“电力供应紧张”等老问题。电力行业应紧紧围绕“保供应,控总量,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开展工作,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行业责任,积极参与和实施国家能源电力战略、规划、政策、标准,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打印 | 关闭  
 * 相关文章
已有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讨论区
(以下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概与本网站无关!)
营销专题  
point 营销新观点 (篇)
point 营销人物 (篇)
point 营销案例 (篇)
point 直销 (篇)
point 电话营销 (篇)
point 国际市场营销 (篇)
point 消费品营销 (篇)
point 营销资讯 (篇)
point 渠道建设 (篇)
point 终端工程 (篇)

 

 主页关于南方略招聘信息合作良机友情链接联系方法南方略论坛   南方略咨询 版权所有 客户热线:18664305161(24小时)联系人:张小姐
粤ICP备05055079号  技术支持:火云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