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路透社7月24日报道,原题:中国成本提高,技术吸引美国工厂回家 Seesmart是加利福尼亚一家照明设备企业,曾在中国制造其所有LED产品,但自去年开始,情况变了。受高昂运费和运速过慢所累,这家创办了15年的企业开始在加州的西米谷和伊利诺伊的水晶湖建造厂房。该公司总裁雷蒙德·索尔塞斯说:“如果我们在这边生产,就不用像在中国那样为空运和物流埋单,利润会更大。”
Seesmart去年利润仅为1100万美元,是家小公司。但是,将部分生产迁回美国本土的队伍中包括了各种规模的企业,比如玛斯特锁具、通用电气及卡特彼勒。
为寻觅低成本而浪迹世界几十年后,美国制造商们发现,本土工厂有能力同中国、印度、墨西哥和其他低成本国家竞争。的确,服装和电子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严重依赖手工装配,不太可能大举回迁美国。工作岗位的回归也远未形成大潮。然而,中国攀升的运费和上涨的工资会导致更多生产回归美国本土。咨询公司哈科特集团的调查发现,46%的欧洲和北美制造企业主管表示,正在考虑将部分产品的生产从中国迁回美国,27%的表示正积极筹划或已处于转移中。
Seesmart公司从中国转回美国后,将降低30%的物流成本,因为再不需要让货物飞越太平洋了。工资提高并未成为绊脚石。自动化工厂的人工成本只占灯具生产总成本的2%。该公司计划明年年底前在美国生产75%的产品。
新兴市场逐渐上涨的工资和水涨船高的运费,正缩小发展中市场与美国的生产成本差距。2005年在华生产汽车雨刷电动机并运回美国的成本,要比在美国本土生产低45%,如今仅低18%,预计到2015年将只低9%。
艾睿铂公司的史蒂夫·毛勒表示,如果回到中国外包业的鼎盛期,以当时的汇率和海上运费计算,从成本上看很划算。但如今,人们得三思,然后说“我们需要再掂量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