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平板玻璃五大产能过剩行业将迎来一轮新的生死考验。
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制定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目前已经完成。该方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平板玻璃行业将采取市场化调控的手法,企业只要达到环保、节能等标准的,就允许生产,就不再定义是否有国家审批。
在近日召开的“2013年国产铁矿石产业链高峰论坛”上,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秘书长刘效良指出,钢铁产能过剩的特征是“结构性过剩”,即高端板材过剩程度比长材严重,或者,准确地说是高端产能过剩。
板材产能殃及整个钢铁行业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中矿协)秘书长刘效良在“2013年国产铁矿石产业链高峰论坛”上表示,钢铁行业长期以来实施的“核准制”政策,片面追求大型化,大高炉、大转炉、大板卷轧机超常发展。而单纯提高“板管比”,使大型国有钢铁企业90%新建产能“被板材化”。
业内人士表示,在投资方向指引上,过去一直把“装备大型化”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标志,引导企业把高炉、转炉越建越大,同时盲目与发达国家比“板管比”。于是,大型企业争相上板材生产线而放弃长材生产线,造成板材产能过剩程度远远高于长材。
“板材的产能严重殃及到了整个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带领钢铁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
据产业洞察网了解,2004年实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前,全国板卷轧机是19套,2012年猛增到86套,产能利用率也由80%下降到59%,供需关系逆转。
此外,与板材连轧机配套的大型高炉、转炉在技术上很难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节奏,于是,只好以低价出售,造成大型板材生产企业巨额亏损。
刘效良同时指出,按照合理产能利用率80%计算,10大类钢材品种中,只有镀锌板、棒材和钢筋达到合理产能利用率,其它钢材产品产能处于过剩状态,尤其是型材、中厚板、热轧宽带钢产能利用率不足70%。
另一方面,是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的逐年下滑。数据显示,2005-2011年期间,我国炼钢产能利用率维持在80%左右,但到了2012年,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至73.9%,较2011年下滑了7.4%。
与此同时,重点钢铁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也从2007年的7.73&,降至2012年的-0.02%。
从“两高一资”到“两高一剩”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炼铁产能9亿吨,炼钢产能9.7亿吨。其中,重点统计企业(中钢协会员企业)炼铁产能7亿吨,炼钢产能7.9亿吨。“未来3年计划新增炼钢产能1.3亿吨,如果这些产能全部建成且现有产能基本不变,我国将拥有炼钢产能11亿吨。”
刘效良表示,在产能过剩这个“框”里,钢铁行业行业形象严重受损,从原来的“两高一资”(高污染、高消耗、资源型企业)成为现在的“两高一剩”(高污染、高消耗、过剩产业)。
他表示,造成这一窘境的一大原因是产能集中度过低,“同质化造成的恶性过度竞争,钢铁产能集中度越调越低”。
2000年,民营、国营企业的钢产量分别为989万吨、1.18万吨,分别占全部钢产量的7.7%和92.3%。到了2012年,民营、国营企业的钢产量都为3.62亿吨,各占全部钢产量的50%。
也就是说,民营企业的钢产量,在近12年里增加35.6倍。2013年上半年,民营企业的钢铁产量占比已达到51.5%。民营企业的钢产量,从“小变中,中变大”,而大型国有企业没有发展,整个钢铁行业集中度不升反降。他就此指出,“三大矿业公司面对的是我们的120家进口商,这种谈判,能把价格谈下来吗?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垄断是我们培养的。”
他指出,以经济总量指标和增长率指标为主的绩效考核机制,加之地方、部门等各方面的利益驱动,使地方政府投资的积极性很高,这也是造成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一大原因。此外,退出机制不健全,如国有企业退出成本高,相关社会保障措施欠缺;部分企业仍在走规模效益型发展之路等现状,也导致了钢铁产能越淘汰越多。
这意味着部分未批先建的不合规项目有望合法化,但是新的紧箍咒仍将会对落后的产能进行调控和淘汰。
事实上,国家多个部委近年一直对过剩行业进行调控,虽然获得行政审批的项目有限,但前述五个行业实际的产能却在不断扩大。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教授许中波指出,由国家审批转变为采用为环保、节能等新的调控手法,实质上是一种对过去项目的“补批”,这对优化产能是有益的。
“行政审批不能解决行业发展问题,也不能解决产能过剩的治理问题。”工信部副部长苏波9月15日在中国制造业年会上说,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再可能依靠规模扩张,而是需要依靠技术创新的发展新阶段。
部分行业审批权将进一步下放
消息人士介绍,与过去对过剩行业调控不同,上述已经完成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不再过分强化行政审批的作用,转而要求各地未批先建的项目先停产,用市场化办法来调控,也即是用节能、排放、环保、技术等手段来监管。
该人士还透露,国家有望将一些工业行业的行政审批权进一步下放。
“下一步,国家将减少政府对于企业过度的干预,在大幅减少政府审批事项的同时,以市场手段规范准入,为支持企业创新体系创造潜力。”他说,企业只要达到环保、节能等标准的,就允许生产,不再定义是否有国家审批。
中国水泥协会信息中心副主任陈柏林认为,上述市场化的调控手法若能兑现,将意义重大。
陈柏林说,毕竟政府没有精力代替市场得出“多少产能是合适的”这一结论,并依此进行逐一审批。他认为,短期看一些地区可能还是会受投资冲动的影响,加快新项目上马,但长期来看新措施将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企业是以回报率作为导向进行生产的,这种更符合市场规律的决策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调控产能过剩,走出越调控越膨胀的困局。”陈柏林说。
多年来,国家一直在采取行政审批的办法限制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能扩张,但是无论是具体企业还是行业协会的一些人士对此都并不认同,政府和坊间对于行业产能是否过剩存在分歧。
针对工业行业的行政审批权的进一步下放,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许中波提醒,由于地方政府顾虑钢铁等行业为本地创造的税收和就业,很难有积极性去调控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而新的限制办法,能对产能过剩调控的影响如何还需进一步观察。
未批先建项目或变相补批
消息人士说,过去被定义为过剩行业的约一半的未合规投资项目有望合法化,只要通过环保、节能等评估,即能实现变相补批。
事实上,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平板玻璃行业五大被定义为产能过剩的行业,有诸多已经投建的项目未经行政审批。
比如,钢铁行业,今年预计产能将达到10亿吨,行业保守估算,约有4亿吨未经过国家审批;中国水泥的产能今年有望达到25亿吨,而获得国家审批的只有一半左右;电解铝方面,2012年中国拥有1986万吨的电解铝产能,经审批的却只有460万吨。
受访人士说,目前未经过国家层面审批或者核准的项目,有的是地方批了的,有的根本就没有经过任何批准,更多的是先违规建设后再获得补批。
许中波认为,国家通过环保、节能等手段来评估项目是否合规是否需要关闭,进而规范市场控制产能的办法,实行起来有一定难度,比如环保的指标怎么界定?又如何监控?
该人士说,最常见的一种状况是,一些企业引进了脱硫的环保设备,使用起来会增加经营成本,“实操中,企业只有在有监管、有检查的时候才会使用。”
今年3月份,环保部华北督查重点对河北的钢铁的全面调查发现,该省60%的运行企业存在环保问题,70%除尘设施运行不正常,八成企业生产废水违规排放。受调查的河北300家左右钢铁企业,仅有53家钢企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烟气脱硫装置,仅仅占到16%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