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5月18日)是顺丰“嘿客”的一周年庆典,结果顺丰送出的豪华生日礼物是——将“嘿客”品牌悄然放弃,将之改为“顺丰家”,首家开业的顺丰家在深圳开业。顺丰方面对外的口径是,这是“嘿客”的升级。
先随意感受一下:
升级后的“顺丰家”与“嘿客”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虎嗅第一时间联系到了首家“顺丰家”的店长以及顺丰市场中心相关负责人,了解到变动的地方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
1:形象升级,走向了更有亲和力的品牌风格;
2:社区服务升级,提供雨伞充电宝之类的租借服务;
3:相比商品目录做了比较详细的分类,分成了当季美食、全球直采、母婴海淘等区域;
4.产品目录增生鲜产品;
5.部分商品摆放实物作为展示,但是与嘿客一样不允许当场提货,只能送货上门;
6.到店提货折扣优惠停止,以前嘿客到底自提可有2元的优惠减免。
不久以前王卫曾表示“出卖劳力搬货不是顺丰的终极宿命”,那这次的“嘿客”变身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动机?
“嘿客”为什么被革命了
“升级”应该是“嘿客”被叫停一个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了,其实整个店面都被改头换面,貌似理解成被抛弃了更加说得通一些。为什么一年前高举高打的“嘿客”被革命了?直观地看来,原因有下面两个:
一、非常不便利
“嘿客”的购物体验是这样的:1,进店看画册;2,在线下单支付;3,等待配送到家。这完全就是拿着个手机APP也可以在家完成的节奏。开线下店面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要获取进店客流量,但是如果不熟悉网购的顾客就算经过嘿店还是什么都买不到,因为店里面根本就没有库存啊。
二、与顺丰优选品牌背离
嘿客以前有一个很奇葩的地方,为了方便不熟悉网购的人群所以主要通过公共账号进行购物,并且“嘿客”的电商会员体系与“顺丰优选”的会员体系是分别独立的。“嘿客”是黑色的门面,slogan是"e网打尽”,不了解的顾客完全不能将“嘿客”的品牌与顺丰联想在一起。而“顺丰家”则采用了与“顺丰优选”统一的视觉设计风格与颜色,并且招牌上就写着顺丰优选的网址,非常清晰地展示自己就是顺丰优选的线下店。
“嘿客”成立之初主要目的在于让利顾客自提货物以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是这次升级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顺丰家”把到店自提优惠2元的措施取消了。为什么要这么做?真正原因或许只有顺丰高层自己才清楚,笔者觉得仓储空间不足、派送员利益分配冲突、单个派件的边际成本降低等等都有可能是原因。但无论是什么原因,成立仅1年的“嘿客”事实上已经完全放弃了最初的诉求,这次的生日大礼标志着“嘿客”想革便利店的命以及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的使命并未达成。“顺丰家”与“顺丰优选”在会员体系以及品牌上的高度统一才更加符合王卫不想只赚跑腿钱的策略。相信用不了多久,已被打通账号体系的“嘿客”将被全部改头换面成为“顺丰家”。
“顺丰家”就是“顺丰优选”的线下服务店
据顺丰内部人士透露,在今年春节后顺丰集团内部设立了顺丰商业事业群,着力整合内部资源。虎嗅今天也特意访问了位于北京东城区的一间“嘿客”,店长告知“嘿客”与“顺丰优选”系统在本月得以打通,现在的“嘿客”也可以用顺丰优选的账号进行购物了。目前,线上的“顺丰优选”以及线下的“嘿客”、“顺丰家”都同属顺丰商业事业群管理,成为了更紧密的一家人。“顺丰家”目的就是为了成为“顺丰优选”的社区服务店,这样一来能带来两个好处:
营销渠道能得到扩大
售后服务能得到提升
“嘿客”当年开店在选址上面是有数据支撑的,店面选址会集中在快件收发较多的社区附近,这个基础上升级而来的“顺丰家”与剑指食品与生鲜电商的“顺丰优选”在战略上是相辅相成的。
把店面深入社区无疑是对生鲜电商的一个促进,社区便民服务以及快件收发都能很好的促进居家人士对于“顺丰优选”对于的品牌认知度,也可以加强售后服务。冷链再强配送到家也要有人收货,没人收货的时候“顺丰家”就可以派上用场了,生鲜环境有许多比较实际的问题可能还真需要线下店面去帮助解决。
食品与生鲜电商是场攻坚战
生鲜电商是门槛比较高的电商玩法,有着市场空间巨大、渗透率巨低的特点,顺丰选择食品生鲜作为切入点可以最大化地凸显出物流方面的优势,目前这个领域主要有下面几个参与者:
我买网、顺丰优选、本来生活网等垂直类电商
淘宝、京东生鲜等全品类电商
大型线下超市拓展的周边配送业务
目前的食品与生鲜电商渗透率不足1%,而且绝大多数流量是属于天猫、淘宝的。但是随着渗透率的加深、用户对品质与服务要求的提升,生鲜这种高频次消费品类是一定会被垂直类电商抢去非常大一块蛋糕的。生鲜电商难啃的地方在于链条太长,现在通行的原产地直购模式需要整合大量上游的供应资源以及冷链配送环节。中粮集团旗下的“我买网”以及“顺丰优选”无疑分别在各自一端占据了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