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板块说明
品牌杂论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品牌纵横 > 品牌杂论
冯小刚为什么会成为言论斗士?
发布时间:2011-1-5 10:10:19 访问统计:点击次 评论: 次 作者: 韩松落 摘自:
  

  冯小刚和很多导演不同。别的导演,在自己的作品受到批评的时候,往往选择沉默,并非因为不在乎,而是——为了公众形象。而冯小刚却不怕展示自己的爆炭脾气,新片上映,遇到批评,他往往当面锣对面鼓地骂回去,这是脾性使然,也是权利的展示。这不,《非诚勿扰2》上映没多久,他一天连发五条微博,点名大骂某记者,措辞极为激烈。


  《非诚勿扰2》和这五年的冯小刚电影都不大一样,全因他这次的合作对象是王朔。近年来的王朔,因为年龄,因为阅历,越来越沉迷于思辨,《我的千岁寒》、《致女儿书》、《和我们的女儿谈话》,都更像哲学书。《非诚勿扰2》依然如此,虽然作为电影,它有情节、有段子、有俏皮话,但那种枯寒和绝望,却是那些在思想的世界里,直面过人生峭壁的人才能感受到的,观众未必能够领会,这种感受,也未必能给人以愉悦,而观众要的,往往只是愉悦。


  但是,现在的中国观众,在近二十年的文艺荒之后,太期望看到一部好电影、一本好书了,以至于,他们往往会在一部电影一本书里,投上对所有电影的诉求,他们希望看到的,不是一部电影,而是所有的电影,他们希望一部电影有史诗场面,有精彩绝伦的故事,有深邃的情感,有完美的画面,老演员奉献从影以来最精彩的演出,新人一露面就火花四溅,艺术商业都成功,票房口碑双丰收,不但引人深思,还提供足够消费一年的流行语。这种电影,自从电影诞生起来,就是不存在的,但观众的饥渴,拔高了他们的需求,促使他们期待一部电影来解决所有的心理饥荒。于是造成了一种全世界罕见的奇观,一部大制作上映,会成为全社会共议的话题,媒体连篇累牍,所有观众更是齐心协力褒奖或者诟骂一部电影,面对这种情形,再有定力的影人,也很难真正坐得住。


  观众的理由也非常奇特,常见的一种论调是,作为消费者,为文艺作品花了钱,就有资格有理由表达自己的感受,事实上,一个消费者,在一部电影一本书里受到的影响,不论是经济上的还是时间上的或者心理上的,远远少于一平米房子带来的影响,但痛骂一部电影一本书,却是最容易和最方便的,是指向明确的,也是立竿见影的——至少也能影响身边人,阻止他们去消费。文艺作品,于是获得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文艺高潮之后的又一次全民关注,并成为全社会激烈情绪的泻火口。


  这都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应有的现象,成熟的社会,文艺作品作为消费品,不应当受到这么夸张的关注,也不应当收获这么多情绪化的攻击,尽管,我作为一个创作者,热切地希望文艺作品受到关注,却不希望是在这种情形下,以这种反常的方式,更不希望,一个导演,在激烈的社会情绪推挤下,经常以一个言论斗士的面貌出现。



  2010年岁尾,冯小刚大骂新华社某记者——“言论多为无端揣测和恶毒诽谤。此人从《唐山大地震》开始就极尽泼脏水之能事,其品行素质远不如小报娱记”。“煽动观众敌视《非2》”。“贴片广告情况与同期上映影片大致相同,为什么却把矛头指向《非2》?”“极尽能事给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抹黑。你何以对中国电影怀有如此深仇大恨?”


  很多网友对冯导表示了同情,认为“有植入广告在所难免”。更多人表示了遗憾。“冯小刚还是沉不住气啊。你一个大导演至于吗?”更多网友持“看客”心态,“2010年的最后一天,冯小刚把新华社记者骂红了!”

打印 | 关闭  
 * 相关文章
已有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讨论区
(以下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概与本网站无关!)
品牌纵横  
point 品牌杂论 (篇)
point 品牌经典案例 (篇)

 

 主页关于南方略招聘信息合作良机友情链接联系方法│   南方略咨询 版权所有 客户热线:18664305161(24小时)联系人:王小姐
粤ICP备11044296号-1   技术支持:火云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