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板块说明
品牌杂论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品牌纵横 > 品牌杂论
华视传媒股价暴跌 户外媒体模式受困
发布时间:2012-9-18 9:58:23 访问统计:点击次 评论: 次 作者: 高菁阳 摘自:
  

  近日,华视传媒在美股市场上的表现却毫无“精彩”可言,连日来其股价一直徘徊在每股0.3美元上下,自今年6月初跌破1美元后持续处于低迷状态。


  7月18日,华视传媒收到纳斯达克通知函,其美国存托股份的收盘价格已超过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根据规定,在180天的宽限期内,即明年1月9日之前,其收盘价须连续10个交易日达到或高于1美元,否则将进入退市通道。


  据美国三大交易所数据显示,自去年7月至今年7月这一年的统计周期内,众多中国概念股出现明显下跌,中概30指数累计跌幅46.63%,而同期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了6.90%。目前已有39家中概股公司触及美股市场退市标准。


  内外交困之下,华视传媒在收到警示函一个星期后,股价创下了0.15美元的历史新低,与其25.6美元的历史最高价相比,跌幅达99%。对于正被官司败诉、资产扣押、长期亏损等危机重重围困的华视传媒,能否在美股市场上继续“精彩与您同行”,仍未可乐观。


  资产被扣引爆下跌狂潮


  此番华视股价大幅下跌的导火线被锁定在其耗资1.6亿美元、耗时两年多的数码媒体集团(DMG)收购案上。今年6月,纽约州法院对华视传媒与DMG原股东之间的并购纠纷作出判决,将扣押华视传媒及其子公司6000万美元的资产,以抵偿其此前拒绝支付的并购款项。


  华视传媒日前公布的2012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已于8月13日收到美国纽约州法院签发的书面裁决书,要求其将可随时兑现的6000万美元资产转移到纽约市警长办公室托管,或将6000万美元资金存入由警长办公室控制的托管账户,作为前DMG股东诉华视传媒违约胜诉的担保。


  据财报披露,截至2012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为7470万美元,而其一季度的经营业务现金净流出就达1110万美元,若有6000万美元被扣押,公司的资金链将面临断裂的风险。


  难怪摩根士丹利已于近日发布了针对华视的“最后一次评级”报告:因华视传媒市值过低,摩根士丹利不再跟踪该股票,以前的投资报告将不再作为投资者的投资依据。


  此刻的危机还要追溯到2009年华视传媒收购DMG之时,方能看出这一并购案如何一步步拉低华视的股价与业绩。


  2009年10月,华视传媒与DMG联合公告,华视将以1.6亿美元价格收购DMG并获得该公司在7个主要城市共计26条地铁线路的移动电视广告代理权。其中,首期收购款1亿美元,将在收购完成后立即支付;其余6000万美元将在收购交割后第一年和第二年各支付3000万。


  然而双方完成收购交割不到一年,华视传媒即宣布拒绝支付剩余6000万美元的收购款,理由是DMG对财务和业绩状况进行了虚假和误导性描述,诱使华视传媒以虚高的价格收购了DMG股份。同时,华视传媒对DMG前股东戈壁合伙人有限公司(简称“戈壁投资”)和橡树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橡树资本”)等涉嫌财务欺诈的行为提起诉讼,但该诉讼最终被纽约州法院驳回。


  2011年2月,戈壁投资、橡树资本等原被告提起反诉,控告华视传媒违反合约、拖欠并购款。法院宣判华视传媒败诉,要求启动抵押其3000万美元资产的法律程序,以偿还收购DMG的分期款项。但华视方面至今仍未支付。


  对于双方纠纷,有业内人士推测,华视传媒收购DMG是一种战略性并购,财务方面的争议并非问题关键,主要是收购后双方未能有效整合,因此华视想要斩断这一笔令其亏本的生意。


  记者查阅华视传媒当年的财务报告发现,公司2010年度营业亏损1.66亿美元,归属于股东的净亏损为1.51亿美元,其中的一部分亏损来自于第四季度对并购DMG产生的相关商誉及无形资产记录的一次性非现金减值费用5660万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并购完成之前的2009年,公司营收并未出现亏损;而在并购完成后的2010年第一季度,公司业绩便“扭盈为亏”,当季的营业亏损为1250万美元,归属于股东的净亏损为1160万美元,总营收比上一季度下滑了26.4%。


  并购DMG的生意对华视传媒的股票价格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资料显示,2010年1月2日双方宣布并购完成后,华视股价上涨到接近12美元;但随后因受到经营管理不善、市场及行业下行等方面的影响,到2010年底便回落到4美元左右。


  记者在最新发布的财报中看到,2012年第二季度公司又对商誉和无形资产计提了1.79亿美元的非现金减值费用,造成当季营业亏损2.01亿美元,其中的无形资产减值便是针对DMG收购而来的地铁广告经营权合同作出的,由一季度末的3823万美元减值至28万美元。对此,华视传媒CFO王焱曾公开表示,无形资产大幅减值说明DMG的收入及盈利能力不如预期。


  目前,华视传媒仍在针对8月13日收到的纽约州法院裁决书进行上诉。然而对于这起收购案的相关问题及最新进展,公司CFO王琰拒绝透露任何消息。


  代理模式拖累业绩


  “DMG收购案引发的资产扣押及资金链危机是华视传媒近日股价暴跌的直接原因,但近年来华视股价持续走低,根本上是由于其媒体代理模式不再适合公司的长期发展。”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沈哲彦对本报记者分析道。


  华视传媒的业务经营主要依靠其在全国各地的户外移动数字电视联播网络,由公交、地铁公司授权其安装数字电视屏幕,同时接收电视台的无线数字节目并售卖广告。华视在全国各大城市取得的公交、地铁等移动电视媒体经营项目,主要是与各地方移动电视公司签订代理协议,缴纳代理费用,代理费用中就包括了向公交、地铁公司支付的“阵地费”。


  据报道,这种代理协议的期限从一年到三年不等,期限一到就要重新签订合同,而此时有些地区的代理成本会显著提高。曾与华视传媒合作过的深圳移动电视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门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证实,“2011年协议期满后,双方对于价格没有谈拢,就没有续签合约。”


  这种媒体代理模式在其发展初期,公司极易通过高成本迅速实现规模扩张、抢占市场,在户外移动媒体行业方兴未艾、市场环境大好之际,华视传媒正是借此模式快速增长并成功上市;但同时,极高的代理费用推高了媒体成本,公司的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对公司的长期发展而言是很大的障碍。


  这样的发展趋势从华视传媒的股价走势来看也可窥知一二。华视上市后不到一年,其股票价格便在2008年8月达到了25.60美元的最高值,整体市值也达到了20亿美元;然而自2009年初又回落到6美元以下,此后股价便一路下跌。这与其受媒体成本拖累的业绩状况大致趋同。


  公司财报显示,2009年度的营业利润较上一年下降了36.1%,主要原因是“公司媒体网络扩张所导致的媒体成本增加以及公司销售和市场费用的增加,而收入的增长低于成本费用的增长”。数据显示,2009年度的媒体成本为4330万美元,占全年全部广告成本的70.9%。


  到了2011年,公司的媒体成本已飙升至1.03亿美元,占全年广告总成本的81.1%。而2010年度的媒体成本也已达到9780万美元,占全年全部广告成本的80.8%,且当年毛利率同比去年下降了71.4%,公司给出的原因是“公司媒体网络扩张而导致的媒体成本增加”。


  就在今年一季度,华视传媒的媒体资源支出达到了2670万美元,占当季广告总成本的82.7%,而同期的总营收仅为2830万美元。媒体成本高企也直接导致了其广告收入毛利率沦落为-14.2%。


  华视传媒的代理模式所背负的成本重担难免让市场对其业绩的预期大幅减值。


  经营销售瓶颈依旧


  另有业内人士分析,华视传媒内部存在的经营管理及销售方面的诸多问题也是导致其股价持续低迷的原因。


  在华视与DMG的争端中,戈壁投资等股东就曾于2011年向董事会提交公开信,控诉公司CEO李利民经营管理不善,尤其在收购DMG后业务整合失败,致使股价持续下跌,并向董事会要求更换CEO人选。


  在华视传媒的并购扩张及业务经营中,其对应收账款的处理更是常被质疑和诟病的对象。


  资料显示,华视传媒曾在2008年收购了6家小型广告公司,这几家广告公司的收入也做进了华视传媒账上,冲抵为应收账款收入。然而上市3年后,这些应收账款最终都成了“坏账”。


  财报显示,公司2010年记录了1.46亿美元的一次性非现金减值费用,其中就包括了当年第二季度对2008年收购的6个广告业务实体中三个实体的相关商誉和无形资产的减值费用,共计8910万美元。这一笔减损直接拉低了公司当年业绩,造成年度营业亏损达1.66亿美元。


  公司最新发布的2012年第二季度财报又出现了这样的状况。仅这一季度的营业亏损就达到了2.01亿美元,财报称“主要是因为本季度对公司在2008年的六个广告代理业务实体的并购以及2010年完成的数码媒体集团并购所产生的商誉和无形资产计提了1.79亿美元的非现金减值费用”,其中二季度商誉从一季度末的1.4亿美元完全减值为零,无形资产由一季度末的3823万美元减值至28万美元。


  对此,蓝郡咨询董事李云辉对本报记者分析道,“华视传媒关于收购的项目全部在减值,意味着这些收购而来的公司所带来的收益远远低于预期;而商誉的全部减值,预示着未来收益的现金流折现将远低于净资产额。”


  有会计师曾指出,“减值”是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重要法宝之一,“有些公司是为了提前‘瘦身’,为以后的业绩增长做准备;有些是为了避免被ST或者退市而做出‘微利’的业绩。”


  然而对于重重质疑,公司管理层拒绝作出任何回应。


  此外,华视传媒大大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应收账款周期也广受质疑。资料显示,2010-2011年间,华视传媒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达到过186天的高值,而同行公司巴士在线的应收账款周期约为50天,稍高一点的分众传媒也在80-90天之间。


  对此,美国的股票研究网站Fool.com发布的一篇评论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居高,表明华视传媒急欲通过给予客户过于宽松的付款条件来促进销售,以求让业绩数据“好看一点”。


  尽管如此,由于近年来户外媒体之间的竞争加剧,在出售广告时,华视常常要以更低的价格和折扣,以及更有诱惑力的条件来争抢客户,而这样做的结果又变相推高了媒体资源成本,令其利润空间受到双重夹击,自然无法让业绩“看上去很美”。


  因此有分析认为,几年前户外媒体的概念和价值被高估,由于行业资源有限,其成本上升的速度远大于利润增长的速度,很多企业闯进来想要分一杯羹,但疯狂发展过后却只能亏本经营。华视传媒似乎亦难逃劫数。

打印 | 关闭  
 * 相关文章
已有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 讨论区
(以下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概与本网站无关!)
品牌纵横  
point 品牌杂论 (篇)
point 品牌经典案例 (篇)

 

 主页关于南方略招聘信息合作良机友情链接联系方法│   南方略咨询 版权所有 客户热线:18664305161(24小时)联系人:王小姐
粤ICP备11044296号-1   技术支持:火云间网络